石壁仍丛竹,江亭更小楼。
滩声清客梦,灯影动诗愁。
春日已虚过,元宵看又休。
谁令不行乐,蹙破两眉头。
石壁仍丛竹,江亭更小楼。
滩声清客梦,灯影动诗愁。
春日已虚过,元宵看又休。
谁令不行乐,蹙破两眉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交织图画。"石壁仍丛竹,江亭更小楼"两句勾勒出一处幽深的山水之境,竹林依旧环绕在古老的石壁旁,而江边的小亭似乎更显得小巧与宁静。
"滩声清客梦,灯影动诗愁"则透露出诗人在夜晚听着潺潺溪流之声入睡时的心境。这里的“客梦”暗示了诗人可能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而“灯影动诗愁”则表现出即便是在安静的夜晚,诗人的心中仍旧有着无尽的忧虑和思绪,这些情感在摇曳的灯光下更加深沉。
"春日已虚过,元宵看又休"两句表明春天已经过去,而到了元宵节(即元宵节,即上元节,又称为元宵夜、花灯夜,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分,诗人依旧选择了静坐观赏,心中或许有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谁令不行乐,蹙破两眉头"则是诗人自问自答的一种表达。这里的“谁令”可能是指外界的某种要求或者社会的期望,而“不行乐”则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他难以真正地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反而眉头紧锁,显示出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挣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内心世界及其复杂的情感状态。
明珠产合浦,奇璞出蓝田。
士生礼义门,由来端且贤。
曾氏吾同里,诗书奕世传。
科名起特达,赫赫光后先。
之子禀赋异,秀质何娟娟。
少小服家训,一志勤简编。
插架皆手泽,旦夕侍钻研。
致恭闾曲间,出入恒颛颛。
名达部使者,荐上吏部铨。
天子试文辞,挥毫玉陛前。
擢佐百里教,往分博士筵。
维时七月中,芙蓉秋满川。
驱车出潞滨,问买江南船。
弋阳几日至,定及黄花鲜。
训迪敦表率,荐祀致精虔。
劲翮在远霄,宁当久翾翾。
功行贵及时,无为孤盛年。
流光逝不处,伫聆清誉宣。
好山四巃嵷,汉水前萦绕。
小楼试一登,山水青未了。
因思大禹时,洪流方浩渺。
乃竭胼胝劳,神功弥八表。
岷山在经纪,岷江亦疏导。
贡赋分九州,梁州已通道。
世传金牛诞,曾不细搜讨。
山驿赋短章,将为愚者晓。
大化运不息,逝水无停时。
依依旧居室,恻怆中肠悲。
书残读遗编,机有馀断丝。
斑衣不再舞,寿觞宁重持。
庭前百卉芳,但觉阴阳移。
仪容切寤寐,恍惚如见之。
亲心我所安,亲志我所期。
心志著且存,大节矢靡亏。
悠哉孝子情,勖此终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