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周诗出圣门,文为枝叶性为根。
不忧师说无匡鼎,但喜吾宗有巨源。
我自般溪移历下,君从汝海到东原。
东原历下风烟接,来往时时得细论。
三百周诗出圣门,文为枝叶性为根。
不忧师说无匡鼎,但喜吾宗有巨源。
我自般溪移历下,君从汝海到东原。
东原历下风烟接,来往时时得细论。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弘道赠给友人杨飞卿的作品,表达了对彼此学术交流的期待和对共同学术渊源的欣喜。首句“三百周诗出圣门”强调了经典的儒家根基,暗示了他们共同研究的深厚传统。接下来,“文为枝叶性为根”进一步比喻,指出文学作品虽繁复多样,但其根本在于人性和道德的探讨。
“不忧师说无匡鼎,但喜吾宗有巨源”表达了诗人对于学术传承的自信和对杨飞卿这样优秀学者的赞赏,认为他们的学说如同古代的匡鼎(喻指权威),而杨飞卿就是学术源头的巨擘。诗人提到自己从般溪迁至历下,杨飞卿则来自汝海,两地学术交流频繁,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学术互动将不断深化。
最后两句“东原历下风烟接,来往时时得细论”,描绘了两地间的交通便利,以及他们可以经常面对面深入讨论学术问题的美好愿景。整首诗情感真挚,寓含了对学术交流的热忱和对友情的珍视。
夷落朝云候,王正小雪辰。
缅怀朝紫陌,曾是洒朱轮。
气耿簪裾肃,风严刻漏频。
暗飞金马仗,寒舞玉京尘。
豸角随中宪,龙池列近臣。
蕊珠凝瑞彩,悬圃净华茵。
帝泽千箱庆,天颜万物春。
明廷犹咫尺,高咏愧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