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朋如作竹林游,布袜青鞋兴致幽。
岩翠滴人双袖湿,海光朝佛一龛收。
三更啸月猿归洞,半榻眠云鹤共楼。
尚有向平心事在,名山未敢久淹留。
携朋如作竹林游,布袜青鞋兴致幽。
岩翠滴人双袖湿,海光朝佛一龛收。
三更啸月猿归洞,半榻眠云鹤共楼。
尚有向平心事在,名山未敢久淹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出游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交融。首句“携朋如作竹林游”,以竹林隐喻友情的清雅与自然的和谐,预示着一次心灵之旅的开始。接着,“布袜青鞋兴致幽”一句,通过具体装束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闲适自在、贴近自然的氛围。
“岩翠滴人双袖湿,海光朝佛一龛收”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意象,描绘了山岩翠绿、海光映照的壮丽景色,以及晨光中佛龛的庄严与宁静,展现了大自然与宗教信仰的融合之美。
“三更啸月猿归洞,半榻眠云鹤共楼”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从夜晚到清晨的自然变化,猿猴归巢与鹤共栖的场景,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尚有向平心事在,名山未敢久淹留”表达了诗人虽有志于名山大川,但内心仍有未竟之事,因此不敢长久停留,流露出对现实责任的考量与对理想追求的平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自然中的游历体验,以及在美景中所引发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试听楼头报几更,暗尘渐歇夜方清。
但知贪赏千家月,不问滞留三里城。
延得簪缨还洞府,移将星斗下瑶京。
道心与俗元无碍,感耳何嫌下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