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终不见,巧拙是兼非。
至道光怀古,周通隐圣机。
清天何物性,浊地故相依。
修鍊真堪惜,疏慵有顺违。
伏藏终不见,巧拙是兼非。
至道光怀古,周通隐圣机。
清天何物性,浊地故相依。
修鍊真堪惜,疏慵有顺违。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赵炅的作品,名为《逍遥咏(其十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探讨宇宙万物和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伏藏终不见,巧拙是兼非。”这两句表达了一个哲学思想,即天地间的真理或道德往往隐而不显,而世人的才智高低、技艺精粗并不能完全揭示这一真理。
“至道光怀古,周通隐圣机。”诗人提到“至道”即最高的道理,这一道理虽然明亮,却又似乎与历史悠久的智慧相连,而“周通”则是指广博无边的理解和洞察力。这里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深邃智慧的尊重与追求。
“清天何物性,浊地故相依。”这两句诗表达了宇宙间的清洁之物(如天)与混沌之物(如地)的关系。天地之间虽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
“修鍊真堪惜,疏慵有顺违。”最后两句诗则转向个人修养的层面。“修鍊”指的是通过苦练来锻炼自身,“真堪惜”意味着珍视和保护内在的真实与纯净。而“疏慵有顺违”则表达了对于外界事物应对时的态度,既要有适当的放松(疏慵),又要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违背。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宇宙、道德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道绵绵兮用也不勤,道绵绵兮寂也不灭。
二乘困堕于空无,众生执迷于分别。
菩萨区区于进修,诸佛唠唠于演说。
一句子妙出三乘,一念閒功超万劫。
水月茫茫兮舟棹闲,雪云冉冉兮路岐绝。
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