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曲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曲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收录在他的《秦中吟十首》之六。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古石碑立志和抒怀旧事的诗歌。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英雄事迹已经消失,文学创作也走向低谷的感慨。接下来,"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诗人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头,在其上刻下文字,以此作为记念。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诗中提到的是对太公望(即姜子牙)和孔子的赞颂,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的伟人。"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字的重视,认为多写文字就像积累财富一样珍贵。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诗人在这里探讨谁是那位能挥洒文字的人,并试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则显示了作者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让普通人感到快乐,而不担心会受到智者的嘲笑。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进一步表达了对后世可能的怀疑态度。"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则是诗人对于自己文字能否流传而感到的忧虑和自责。
最后三段,诗人讲述了一位在望江县任职的地方官吏,他在任上施行仁政,但在京师并未闻名。身故后百姓挽留其尸,不让他离开,最后葬于江边。"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表明这位地方官的善行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甚至连小孩都能背诵他的名字,而"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则说明虽然没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但当地人却一直记得他。
这首诗通过对古石碑的发现和对地方官吏善行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记忆、文学价值和个人贡献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