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
曾向众中先礼拜,西方去日莫相遗。
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
曾向众中先礼拜,西方去日莫相遗。
这段文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僧五首》中的神照上人一首。诗中描绘了僧人的心境和言行,表现了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
"心如定水随形应":此句比喻僧人的心如同静止的水面,能够平和地接纳一切事物,与万物和谐相处。"随形应"表明僧人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适宜的回应。
"口似悬河逐病治":这句话则是形容僧人的言语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具有治疗世间疾病和烦恼的力量。这里的“逐病”指的是通过讲解佛法来消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曾向众中先礼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尊敬之情。在众多的人群中,诗人首先向僧人表示崇敬之意,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尊重,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西方去日莫相遗":最后一句则是在表达希望与僧人保持联系,不论彼此将来走向何方,都不要忘记对方。这里的“西方”常常象征着心灵的归宿,也是佛教中的极乐净土。
总体而言,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佛教僧侣高尚精神状态和修行境界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化中佛儒融合的一种美好风俗。
凤实落嶙峋,蟠根出俗尘。
子多将尽夏,花晚不争春。
上苑空枝后,荒岩满树新。
鸟含红映嘴,猿饱渍流唇。
溪寺初供佛,山斋已待宾。
升筵参李柰,入市附樵薪。
叶衬青舒槲,龙擎绿透筠。
泻盘能宛转,就酒益甘辛。
致养侔怀橘,投诚等献芹。
齿酸虽欲动,喉渴尚宜频。
溉水应无主,驱禽免废人。
栽培伤物性,髡接失天真。
自笑羹梅忝,谁知社栗神。
用堪登俎豆,生合委荆榛。
差小同谦退,饶先似屈伸。
叔孙如荐庙,朴野味弥纯。
高上宸居隔紫烟,洞中金阙暗相连。
辅光灶冷留香壤,太素渊清涌玉泉。
后夜龙归云浪湿,未明人起月华鲜。
秋光不老岩前麓,到此偷閒亦自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