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王师出,三秦虏祸深。
尚方烦赐剑,死士赴悬金。
秘法通黄石,先声陨绿林。
辕门看饮至,庶以答天心。
六月王师出,三秦虏祸深。
尚方烦赐剑,死士赴悬金。
秘法通黄石,先声陨绿林。
辕门看饮至,庶以答天心。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充满了壮志豪情与对胜利的渴望。首句“六月王师出”点明了时间与行动主体,即在六月,朝廷派遣军队出征。接着,“三秦虏祸深”暗示了敌人的强大与局势的严峻,三秦之地遭受着深重的侵略之苦。
“尚方烦赐剑,死士赴悬金”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赞美与激励。尚方剑象征着皇权与权威,死士则代表了不惜生命、为国捐躯的勇士。悬金则是古代奖励功臣的一种方式,这里用来形容对勇敢行为的极大推崇。
“秘法通黄石,先声陨绿林”进一步展示了军队的策略与战术。秘法可能指的是秘密的作战计划或特殊的军事技巧,黄石则可能是引用《黄石公兵法》中的智慧,暗示了军队的智谋与准备。先声陨绿林则可能是在说通过先发制人或某种策略,成功地打击了敌人,绿林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敌军的聚集地或重要据点。
最后,“辕门看饮至,庶以答天心”表达了对胜利的期待与对上天的敬畏。饮至是古代战争中凯旋仪式的一部分,表示胜利归来。庶以答天心,则是希望这次的胜利能够回应上天的意志,既是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命运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明朝军队的英勇、智慧与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与敬畏。
我读汉书武帝纪,曾说射蛟三千里。
出自寻阳薄枞阳,盛唐之山枞阳水。
我今来过枞阳江,江山如画云如幢。
中流惟见燕飞乙,南狩不闻蛟叠双。
天柱霍山自何处,灵风欲逐武皇驭。
元封盛事不可追,江头空诵凌云赋。
江水近沦皖水波,淮水之满今若何。
再行即见皖山色,后游且继枞阳歌。
万竹围一山,中有禅宫丽。
冈峦相属回,烟岚若澄霁。
山门步步高,竹林风细细。
佛殿山作阶,禅关石成砌。
万籁静清宵,钟声出林际。
入山洞壑殊,岩头露佛髻。
法锡六朝来,香烟未衰替。
遥望戴公崖,招隐踪可继。
寺前万绿深,殿后众山蔽。
一僧立云峦,人面山光翳。
日暮飞鸟归,我亦不留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