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峰堆髻,夕景木末,残雪崖际。一派空翠。
瓢堂语悄,山窗落松子。小楼欲坠。
斜嵌岩壑,蹲若奇鬼。暝色晴霁。
鬓丝禅板,浑忘在尘世。
开士暮归晚,钵向石桥深涧洗。
坐客松寮,钟鸣黄叶寺。喜今夜关河,一碧千里。
感伤身世。看六代青山,月华如水。
是千秋、倚阑人泪。
乱峰堆髻,夕景木末,残雪崖际。一派空翠。
瓢堂语悄,山窗落松子。小楼欲坠。
斜嵌岩壑,蹲若奇鬼。暝色晴霁。
鬓丝禅板,浑忘在尘世。
开士暮归晚,钵向石桥深涧洗。
坐客松寮,钟鸣黄叶寺。喜今夜关河,一碧千里。
感伤身世。看六代青山,月华如水。
是千秋、倚阑人泪。
这首诗描绘了寒夜中登临惠山草庵贯华阁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先,诗人以“乱峰堆髻”、“夕景木末”、“残雪崖际”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冬日傍晚山间的静谧画面,空翠的山色与夕阳余晖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美的氛围。
接着,“瓢堂语悄,山窗落松子”两句,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山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只有松子落地的声音打破这份寂静。小楼“欲坠”的形象,以及斜嵌于岩壑中的形态,赋予了自然景观以动态美,同时“蹲若奇鬼”则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瞑色晴霁”描绘了夜幕降临,晴朗天空中的一片宁静,与前文的黄昏景象形成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深邃。诗人通过“鬓丝禅板,浑忘在尘世”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融入自然的心境,仿佛与世隔绝,心灵得到了净化。
“开士暮归晚,钵向石桥深涧洗”描绘了僧侣在傍晚时分归来,洗净钵盂的情景,既体现了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也暗示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接下来,“坐客松寮,钟鸣黄叶寺”则描绘了在松树环绕的小屋中,钟声悠扬,黄叶覆盖的寺庙内,坐满了客人,这一场景充满了禅意与和谐,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喜今夜关河,一碧千里。感伤身世。看六代青山,月华如水。是千秋、倚阑人泪。”诗人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六代青山”、“月华如水”等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引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