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君鸣佩远朝天,圣主方思良二千。
毂下重过避骢路,殿中犹记上书年。
颍川治行偏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
总是吴公知贾谊,勿须言向汉文前。
看君鸣佩远朝天,圣主方思良二千。
毂下重过避骢路,殿中犹记上书年。
颍川治行偏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
总是吴公知贾谊,勿须言向汉文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为即将进京朝见皇帝的郡守王君廷所作的送别之作。诗中充满了对王君廷的赞誉和期望。
首联“看君鸣佩远朝天,圣主方思良二千”,以“鸣佩”描绘王君廷远赴京城的情景,表达了对王君廷作为贤臣受到圣主重视的期待。这里的“良二千”可能是指古代选拔官员时的一种评价标准,暗示王君廷将得到圣主的高度认可。
颔联“毂下重过避骢路,殿中犹记上书年”,通过“毂下”和“殿中”的地点转换,展现了王君廷从地方到中央的晋升过程。其中,“避骢路”可能指王君廷在地方任职时的勤勉与谨慎,而“上书年”则表明他曾经有过向朝廷进谏的经历,显示出其忠诚与智慧。
颈联“颍川治行偏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赞扬了王君廷在治理地方时的卓越表现和才华横溢,将他与历史上的名臣相提并论,如颍川的李膺和蜀郡的诸葛亮,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能力和成就。
尾联“总是吴公知贾谊,勿须言向汉文前”,以吴公(即吴起)识贾谊的故事,比喻王君廷如同贾谊一样,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的赏识和重用,无需再强调其才能在汉文帝之前就已经显现。这里巧妙地将王君廷与古代贤臣相比较,表达了对其未来仕途的乐观预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君廷个人品质、能力以及历史地位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深刻思考。
众生之本际,寂然无起灭。
弱丧迷其根,自与真源别。
妄作善恶缘,祸福报无绝。
欲得苦海倾,当使爱河竭。
守一固专柔,持此无疵缺。
正智通群有,妙慧摧诸结。
万行混同归,三乘泯殊辙。
真静离尘垢,清凉无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