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六十一诗十四首·其四》
《六十一诗十四首·其四》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久滞尘寰想洞天,归山不觉已三年。

人过六十有何事,峰住千重只是禅。

下界残阳云影里,上方初夜月明前。

闻道近多乘兴者,隔江应见剡川船。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山中修行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久滞尘寰想洞天”,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向往清净生活的渴望。接着,“归山不觉已三年”则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后时间流逝之快,暗示了他在此处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人过六十有何事,峰住千重只是禅。”这两句通过对比人世的忙碌与山中修行的宁静,强调了禅修对于心灵的净化作用。人到六十,或许会感到人生无多,而山中的每一座高峰,每一道山岭,都成为了修行的场所,禅意弥漫于每一寸土地之间。

“下界残阳云影里,上方初夜月明前。”这两句描绘了山中日落与月升的景象,以自然界的变换映衬出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在夕阳的余晖与云彩的映照下,山下的世界显得既遥远又模糊;而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山间,带来一片清冷与静谧。

最后,“闻道近多乘兴者,隔江应见剡川船。”这句话预示着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山中生活的美好所吸引,他们或许正乘船而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里的“剡川船”可能象征着寻求精神之旅的船只,与前文的“乘兴者”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更多人能体验到山中生活美好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修、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瓦棺寺

招提地亦古长千,围入南城体势残。

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

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

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

(0)

陈约堂武陵汎舟图

旷怀无染俗情浓,芳树春流到处逢。

唤作武陵何不可,桃源元止在君胸。

(0)

闻禹卿以书名上达几更出山而竟止因寄

王氏风流草隶兼,江东行乐且迟淹。

解官誓苦归元早,合妓情多听不恹。

家作道民输斗米,身惟服食乞戎盐。

练裙团扇名皆贵,岂必凌高署殿檐。

(0)

延祐元年江西乡试石鼓赋卷题后

小赋八首苏君书,我初见之詹事箧。

短檠风动目揩频,长卷夜寒手钞怯。

延祐正当元运中,诏书初行贡举法。

主司聘用行省书,布衣名上州县牒。

十八路并集隆兴,第二场中题试帖。

至令异日迹还留,想见同年心最惬。

当时邓公主浙试,深袅吴生奏乡捷。

声名传少惜终沦,拔取虽多颇非躐。

低佪千载岐阳鼓,笑谈一代慈恩塔。

文字贫儿矜敝帚,宇宙飘风吹落叶。

赋好谁人手可叉,时过几日须当镊。

童幼尝为扬子云,长大更思袁伯业。

世閒笔墨未能抛,太息古人讥目睫。

(0)

黄龙泊沙屿,素魄漾金波。

堤景清还创,春宵遇岂多。

乘流光潋滟,蘸影意延俄。

樯烛悬星点,渔舟唱晚歌。

掬来应不湿,印去本无讹。

即渐临吴越,宜人更若何。

(0)

度永济桥

水退长桥未卧波,垂鞭风袅跨虹过。

每闻行潦愁溢溢,蒿目疏治竟若何。

(0)
诗词分类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诗人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崔与之 刘孝威 蒋捷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