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提地亦古长千,围入南城体势残。
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
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
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
招提地亦古长千,围入南城体势残。
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
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
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
这首诗描绘了瓦棺寺的历史与环境,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首联“招提地亦古长千,围入南城体势残”,开篇即点明了瓦棺寺的古老与位置,它位于南城之内,虽历经千年,但其原有的气势已大为消减,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无奈。
颔联“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穿过曲折蜿蜒的小径,石岗环绕,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到了门前,秋风吹过,落叶飒飒作响,带来一丝清寒,营造出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
颈联“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这两句则转向对寺庙历史的追忆。虎头无影,可能是指寺庙中曾经有过的某种象征或雕塑,如今已不复存在;金粟,可能指寺庙中的珍贵文物或宝藏,同样不见踪迹。马鬣,古代帝王陵墓上的土堆,这里可能暗喻寺庙中曾有重要的历史遗迹或人物,但时间久远,难以寻觅。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衰败的感慨。
尾联“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最后两句转而关注于当地居民与文人墨客对瓦棺寺的怀念与纪念。尽管寺庙的辉煌不再,但仍有乡里之人珍视其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记录在成台之上,以文翰的形式流传下来,寄托着对过往的敬仰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瓦棺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古寺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