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
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
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
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仙境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远离尘嚣、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
“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两句以宏大的画面开篇,诗人的视角从沧海(古代指渤海或黄河入海处)到天空中的碧霄云,展示了一种通向仙界的壮阔景象。这里,“徇禄”通常解为寻求官禄,但在此情境下,更像是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表达了诗人对于仙界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淡然。仙吏指的是天上的神仙官员,“谁知”表现出一种疑问和探寻,同时也包含了一种自我安慰,认为自己与那遥远的仙界之间并无差异。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继续描绘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境。远帆指的是远去的船只,“背归鸟”则是夕阳下的归鸟,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而“孤舟抵上潮”则表达了诗人独自在波涛中前行,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嚣后的宁静状态。讼庭即法庭,这里指的是世间的纷争和喧哗,而“悬知”则是挂念或关心的意思,但这里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尘世已经不再过分关注的心态。而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萧萧之声,更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超脱尘世的强烈追求。
甘泉多自名山出,世品谷帘为第一。
淄渑之水不易辨,臆说讵敢评得失。
庐山深处为谷帘,度岭穿云费时日。
道人裹饭时一到,敲火烹茶资野逸。
坐令仆隶致瓶罂,是非诚否良难诘。
世间知味定何人,食蔗多谓甜于蜜。
居然真伪相混殽,往往循名因去实。
何似家山陆子泉,石缝迸出苍龙渊。
山中空洞乳满腹,一派下作梁溪源。
清甘著舌久不散,持以瀹茗增芳妍。
华堂石甃与覆护,好事汲取肩相骈。
有时置酒饮其上,醉涤肺腑尘烦蠲。
缄题寄远无伪者,贵贱均饮初不偏。
彼如幽人在空谷,此若佳客临风前。
未须细较味优劣,且问所处谁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