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相造便杯同,竹径松阶半榻中。
草色翻庭经细雨,歌声拂树入流风。
未知折角人争效,更有披襟独辨雄。
此夕隆欢真不意,尚期一苇兴何穷。
翛然相造便杯同,竹径松阶半榻中。
草色翻庭经细雨,歌声拂树入流风。
未知折角人争效,更有披襟独辨雄。
此夕隆欢真不意,尚期一苇兴何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清轩相聚的情景,环境清幽,氛围和谐。首句“翛然相造便杯同”展现了一种自然随意的聚会氛围,朋友间无需繁文缛节,一杯酒足以表达深厚情谊。接着,“竹径松阶半榻中”描绘了聚会地点的自然美景,竹林小径,松树台阶,半榻则暗示了轻松自在的休息环境。
“草色翻庭经细雨”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庭院的清新景象,草色因雨水而更加生机勃勃。“歌声拂树入流风”则描绘了友人们在树下放声高歌,歌声随风飘荡,充满了欢愉与自由。
“未知折角人争效,更有披襟独辨雄”两句表达了对友人个性和才智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聚会中的讨论和辩论,展现了友情与智慧的交融。最后一句“此夕隆欢真不意,尚期一苇兴何穷”表达了对这次聚会的深深喜爱和期待再次相聚的心情,一苇代表了轻舟,象征着对未来相聚的无限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聚会时的闲适与雅趣,以及对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吾翁积德厚,九子官其六。
不幸失三人,孤嫠纷在目。
三弟尚白丁,升沉犹未卜。
吾人扶门户,参立如鼎足。
脱死忧患馀,偏亲须水菽。
阿连先著鞭,去去长江曲。
弱冠承赏延,十载荷衣绿。
閒关困家食,才就五斗粟。
要知官无卑,豪发当畏肃。
督耕两大圩,受输十万斛。
处之诚未易,勉旃直自勖。
执别动万感,酌酒再三祝。
吾子素解事,涉世要未熟。
意行须揆理,言轻恐招辱。
王事究一心,言玷复三复。
细行累大德,阴财损阳禄。
岂惟赠尔言,余亦每自恧。
公馀稍有暇,更取故书读。
行矣更自爱,家声要人续。
吾州富佳山,脩竹连峻岭。
居然缚尘埃,一见辄心醒。
岂知刺史宅,跬步閟清景。
古木盘城隅,石径幽且迥。
当年徐常侍,坐爱云水冷。
溪南群峰秀,矗矗锥出颖。
郑公闭阁暇,独步毗庐顶。
曰此气象殊,逍遥步方永。
唤客倒清樽,燃薰煮奇茗。
庭空无一事,宾吏绝干请。
佳处由渐入,斯语烦记省。
渊明尝有语,结庐向人境。
恍如白莲社,挥麈对宗炳。
谁云忙里閒,要识动中静。
我来款妙论,散策步林影。
心田豁丛茅,气马罢征骋。
他时记棠阴,老意亦深肯。
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
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
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
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
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
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
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
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
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
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
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
毕故不造新,常当修梵行。
未脱傍生难,馀命愿安乐。
筌网及虞罗,愿不相值遇。
饮啄随时足,饥渴永不逢。
相见起慈心,愿不相吞啖。
当承三宝力,誓脱众尘劳。
毕此苦类身,愿生诸佛国。
弥陀广慈愿,不舍一切生。
观音慈愿深,常游五道界。
愿舒五色臂,拔我出轮回。
傥若命终时,愿垂亲接引。
救我厄难者,菩萨大檀那。
悯我临汤火,舍财赎我命。
须弥与大海,徒自谓高深。
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
现生增福寿,眷属悉团圆。
来世受身时,愿同生佛国,和南贤圣众。
《放生慈济法门》【宋·释遵式】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毕故不造新,常当修梵行。未脱傍生难,馀命愿安乐。筌网及虞罗,愿不相值遇。饮啄随时足,饥渴永不逢。相见起慈心,愿不相吞啖。当承三宝力,誓脱众尘劳。毕此苦类身,愿生诸佛国。弥陀广慈愿,不舍一切生。观音慈愿深,常游五道界。愿舒五色臂,拔我出轮回。傥若命终时,愿垂亲接引。救我厄难者,菩萨大檀那。悯我临汤火,舍财赎我命。须弥与大海,徒自谓高深。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现生增福寿,眷属悉团圆。来世受身时,愿同生佛国,和南贤圣众。
https://shici.929r.com/shici/IA7L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