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外鸣鸡少,轻装逐塞翁。
马行残月下,人语乱山中。
须为冰花白,颜因皴瘃红。
庭闱犹未达,不敢畏途穷。
边外鸣鸡少,轻装逐塞翁。
马行残月下,人语乱山中。
须为冰花白,颜因皴瘃红。
庭闱犹未达,不敢畏途穷。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在边塞行进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边塞风情和旅人的孤独感。
首联“边外鸣鸡少,轻装逐塞翁”,以“鸣鸡少”渲染边塞的寂静与荒凉,而“轻装逐塞翁”则展现了旅人轻便出行的形象,似乎在追寻着某种未知的指引或目标。这里“塞翁”可能象征着边塞生活的老练与智慧,也暗含着旅人对边塞生活的适应与理解。
颔联“马行残月下,人语乱山中”,通过动态的描写,进一步展现边塞的辽阔与旅途的艰辛。月光下的马蹄声与山间的人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边塞夜行图。这种景象既美丽又充满挑战,体现了旅人的坚韧与不屈。
颈联“须为冰花白,颜因皴瘃红”,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旅人在严寒中的状态。冰花映衬出旅人的白须,而脸上的冻疮则让脸色显得异常红润。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表现了旅人面对困难时的顽强与乐观。
尾联“庭闱犹未达,不敢畏途穷”,表达了旅人对家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担忧。尽管前方的道路艰难险阻,但对家的渴望与对家庭的牵挂让他不敢轻易放弃。这句诗流露出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旅人内心的矛盾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色和旅人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旅人的坚韧精神,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
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
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
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
人正在、青涂堂上,月华如洗。
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
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君若问,相思事。
料长在,歌声里。这情怀只是,中年如此。
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何如耳。
向尊前、重约几时来,江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