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门,怅何之。道逢双石羊,跽问此中葬者谁。
葬者谁,侯乎王,今是非。酹以一杯酒,泪下如縻。
冢中之朽能复饮,为有獾突隧中。
雉从冢上飞,击䝔作美雉作□。
痛饮野田,醉莫言归。
但醉莫言归,母使后人如我悲。
嗫嚅卿与相,刺促两小儿。
戚戚吝富贵,不醉何其愚。
出西门,怅何之。道逢双石羊,跽问此中葬者谁。
葬者谁,侯乎王,今是非。酹以一杯酒,泪下如縻。
冢中之朽能复饮,为有獾突隧中。
雉从冢上飞,击䝔作美雉作□。
痛饮野田,醉莫言归。
但醉莫言归,母使后人如我悲。
嗫嚅卿与相,刺促两小儿。
戚戚吝富贵,不醉何其愚。
这首诗《西门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描绘在西门外的一段偶遇与对话,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诗开篇“出西门,怅何之”,诗人独自一人走出西门,心中满是迷茫与惆怅,不知此行将往何处。接着,诗人遇到了一对石羊,他停下脚步,恭敬地询问这对石羊所守护的墓主人是谁。这一问,引出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思考。
“葬者谁,侯乎王,今是非。”这句诗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尘埃。诗人通过询问墓主人的身份,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思。
“酹以一杯酒,泪下如縻。”诗人以一杯酒祭奠逝去的生命,泪水如同绳索般流淌,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感慨。这一行为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释放。
“冢中之朽能复饮,为有獾突隧中。”这句话暗示了死亡后的虚无与寂寞,即使墓中之人已成朽骨,也无法再品尝人间的甘甜。同时,獾的出入象征着自然界的无情,提醒人们生命终将消逝,无法逃避。
“雉从冢上飞,击䝔作美雉作□。”诗人通过雉鸟从坟墓上飞起,似乎在为逝者唱响赞歌,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雉鸟的飞翔,既是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慰藉。
“痛饮野田,醉莫言归。”诗人选择在野外畅饮,借酒浇愁,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与痛苦。这种放纵与逃避,反映了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寻求心灵解脱的方式。
“但醉莫言归,母使后人如我悲。”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这句话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代的警示,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同样的悲伤。
“嗫嚅卿与相,刺促两小儿。”诗人通过描述两个小孩的对话,讽刺了那些过于计较名利、吝啬于享受生活的人。这种讽刺,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某些价值观的批判。
“戚戚吝富贵,不醉何其愚。”最后,诗人直抒胸臆,批评那些因追求富贵而忽视生活乐趣的人,认为他们如此吝啬于享受,实属愚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幸福生活的向往,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综上所述,《西门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生死的无常以及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