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莲当五月,莲外蕹田浮。
菜向西园贩,花从白庙收。
红菱双角早,赤糯一边秋。
生计场师好,于陵与我谋。
摘莲当五月,莲外蕹田浮。
菜向西园贩,花从白庙收。
红菱双角早,赤糯一边秋。
生计场师好,于陵与我谋。
这首诗描绘了西园的景象和生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园中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人们忙碌而充实的农事活动。
“摘莲当五月,莲外蕹田浮。”开篇即点明时节,五月正是莲花盛开之时,而远处的蕹菜田也随风摇曳,生机勃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特征,也暗示了西园是一个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田园之地。
“菜向西园贩,花从白庙收。”接着,诗人描述了人们将西园中的蔬菜运往市场贩卖,以及从附近的白庙收集花朵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西园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也反映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勤劳智慧。
“红菱双角早,赤糯一边秋。”红菱在早秋时节成熟,双角饱满;赤糯则在秋季收获,色彩鲜艳。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农作物,进一步展示了西园的丰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农事的季节性和时间感。
“生计场师好,于陵与我谋。”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西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农事的重视。这里的“生计场师”可能指的是从事农事的人们,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维持生计。“于陵与我谋”,则可能是诗人与某位农人或乡邻的对话,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经营这片土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园农事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农村的风貌,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散吏幸无事,合置荒园中。
著书忘其词,安复论异同。
墙下枣垂实,飒然起秋风。
感时忽搔首,五十真衰翁。
投牒愧一出,束带随三公。
晨趋揖东阁,夜梦游南雍。
乡使来吴下,入门偶相逢。
中怀不能语,倚壁如颓峰。
南飞孰可系,仰见青天鸿。
¤
满目斓斑布地来,春风惊见锦灰堆。
菜根作苦终嫌咬,茗叶浮香为拨开。
何处兔葵嗟竞掇,昨朝马蔺悔多栽。
传闻此种番邦致,用向中华亦楚材。
酴醾玉簪春色秋光递往来,凭阑数尺土高堆。
翠摇钗股风吹堕,玉削簪头露濯开。
山谷诗中那忍摘,唐昌观里合求栽。
花容清丽人争爱,谁向周书问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