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自扶胥南,万里穷泱漭。
溟波接百川,倾泻多奇状。
潮从虎门出,势到沃焦放。
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
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
宫阙临扶桑,百王所禋享。
元气一吐吞,日月光相养。
混沌在中央,精华资酝酿。
咫石天河通,浮槎日来往。
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
渚边多织妇,微闻弄机响。
八月水益大,吾欲浮演漾。
槎从海若取,食须天吴饷。
倏忽至云汉,客星恣摩荡。
抚手笑黄姑,独处徒惆怅。
朝自扶胥南,万里穷泱漭。
溟波接百川,倾泻多奇状。
潮从虎门出,势到沃焦放。
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
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
宫阙临扶桑,百王所禋享。
元气一吐吞,日月光相养。
混沌在中央,精华资酝酿。
咫石天河通,浮槎日来往。
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
渚边多织妇,微闻弄机响。
八月水益大,吾欲浮演漾。
槎从海若取,食须天吴饷。
倏忽至云汉,客星恣摩荡。
抚手笑黄姑,独处徒惆怅。
此诗《虎门观海作》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描绘了作者在虎门观海时的壮丽景象与深邃思考。
首句“朝自扶胥南,万里穷泱漭”,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一幅从扶胥南行,穿越万里的辽阔海洋图景,引人入胜。接着,“溟波接百川,倾泻多奇状”两句,描绘了大海与众多河流交汇,波涛汹涌,形态各异的壮观景象。
“潮从虎门出,势到沃焦放”则聚焦于虎门这一特定地点,潮水从这里涌出,气势磅礴,仿佛释放出无穷的力量。随后,“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两句,将自然景观与神话元素相结合,赋予了画面以神秘色彩。
“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南海的尊崇之情,暗示了南海在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宫阙临扶桑,百王所禋享”则通过描述南海之上的宫殿,以及它作为历代帝王祭祀之地的神圣性,展现了南海的崇高地位。
“元气一吐吞,日月光相养”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宇宙间的元气比作能吞吐日月的巨大力量,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平衡。“混沌在中央,精华资酝酿”则揭示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充满了哲学意味。
“咫石天河通,浮槎日来往”两句,描绘了天河与海上浮槎的连接,象征着宇宙间的无限可能。“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则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渚边多织妇,微闻弄机响”两句,通过描绘海边织女忙碌的身影,展现了劳动之美。“八月水益大,吾欲浮演漾”则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与渴望。“槎从海若取,食须天吴饷”两句,通过引用神话故事,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倏忽至云汉,客星恣摩荡”描绘了作者想象中乘槎飞升至云端,与客星一同遨游的场景。“抚手笑黄姑,独处徒惆怅”则以黄姑星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孤独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以虎门观海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哲学思考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
谁念飘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
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
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
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垒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
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
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
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
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
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
江淹又吟恨赋。
记当时、送君南浦。
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
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
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教说与。
春来要、寻花伴侣。
放舟龙阳县,洞庭包五河。
汹汹不得道,茫茫将奈何。
稿师请小泊,石碇沉泥沙。
是中太无岸,强指苇与莎。
滞留三四晨,大浪山嵯峨。
同舟总下泪,自谓餧鼋鼍。
白水日以长,仅存青草芽。
转盼又已没,但见千顷波。
此时羡白鸟,飞入青山阿。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