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鸣鸾。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痛饮不须酸。
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鸣鸾。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痛饮不须酸。
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满栏杆、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扫眉才子”与“鸣鸾”的比喻,巧妙地将才情与自然之美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雅致情怀。
“何必羡儒冠”,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传统儒家观念的反思,暗示了对个性自由和内心世界的重视。接下来,“花满阑干”四字,生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华,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扫眉才子是鸣鸾”,运用典故,将才子比作鸣鸾,不仅赞誉了才子的才华横溢,也暗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两者相得益彰,展现了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这里引用了班固的诗句,以及希望成为齐国纨扇上的图案,既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身才华的一种自信与期待。
“痛饮不须酸”,则体现了词人洒脱不羁的性格,强调了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无需过分沉溺于苦涩的情感中,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帘外轻寒”一句,描绘了夜晚微凉的环境,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静谧与深邃。而“海棠枝上露团团”则将视线转向了海棠花,通过露珠的晶莹剔透,进一步渲染了春夜的美丽与神秘。
最后,“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以“香梦影”象征美好的梦境,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同时,“刻向琅玕”则暗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永恒美好的追求与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充满了诗意与哲理,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