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
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
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开篇两句“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将人迹罕至的寺院前的野草与自然界中鹿群自由觅食的情形进行了对比,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鹿在春天深处自行耕种,象征着大自然的循环和生机。
第三句“老僧垂白发”则将视角转向寺院内,一位年迈的僧人头发如雪,静坐其中。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僧人的修行与世隔绝。最后一句“山下不知名”,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隐秘和僧人的淡泊名利。这里的“不知名”既可以理解为寺院不为外界所知,也可以是老僧本人对功名利禄的漠视。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寺院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清静脱俗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昔在先皇日,吾犹识孟嘉。
清朝倦黄阁,黄发岸乌纱。
疏傅金虽少,香山社可夸。
比邻共鸡黍,近水足鱼虾。
汝逐华胥梦,人呼畏垒家。
霜余大令橘,暑忆故侯瓜。
往事存乔木,流年问落花。
不须论代变,得老便生涯。
双鸿不独问加餐,笔底纵横意万端。
总为难呼中散驾,可能无恨远游冠。
枋榆社日吾宁老,桐柏春源尔自看。
记取缑山明月夜,玉笙鸾背莫辞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