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自在游,梵林别后几春秋。
脚跟久已环三岛,眼界真成隘九州。
何必随身经卷富,不同糊口稻粱谋。
大千世界无遮碍,一例行云任去留。
竹杖芒鞋自在游,梵林别后几春秋。
脚跟久已环三岛,眼界真成隘九州。
何必随身经卷富,不同糊口稻粱谋。
大千世界无遮碍,一例行云任去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脚僧人的自由与超脱。首句“竹杖芒鞋自在游”,生动展现了行脚僧人以简朴的行装,踏遍山川,自由行走的情景。接着,“梵林别后几春秋”一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僧人修行的漫长过程。
“脚跟久已环三岛,眼界真成隘九州。”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行脚僧人的广阔视野和深厚修为。他不仅走遍了中国的三大岛屿,更是将眼界扩展到了整个九州大地,寓意着他的心灵和智慧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何必随身经卷富,不同糊口稻粱谋。”这两句表达了行脚僧人对物质财富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他认为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平静,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最后,“大千世界无遮碍,一例行云任去留。”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行脚僧人在面对世界的广阔和复杂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受任何束缚。他的一生如同行云流水,随缘而行,去留由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行脚僧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智慧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深刻追求。
江南寒意薄,未腊见梅芳。
为有轻盈态,都无浅俗香。
倚风斜夕脸,呵雪噤晨妆。
刀尺凭鲛杼,比邻托粉墙。
高枝笼远驿,侧影照回塘。
旷望黄昏月,嫶妍半夜霜。
一身来上国,三载别炎方。
不见南枝早,方惊北道长。
当时犹引领,此际故回肠。
泪尽羌人笛,魂销越使乡。
危楼难极目,恨酒怯盈觞。
未到卢家第,终虚白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