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其三十七》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其三十七》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閒心山事夥,堪见不堪云。

鹤照池中影,人行岭上云。

林交容马过,池阔到村分。

日夕疏钟起,谁从定后闻。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清幽的自然景色与宁静的生活状态,充满了禅意和超脱世俗的意味。

首句“闲心山事夥”,诗人以“闲心”开篇,点明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山中事物的深切关注。这里的“夥”字,既表现了山中事务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些事物的热爱与好奇。

“堪见不堪云”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对云的欣赏,另一方面又暗示了云的不可捉摸和难以完全理解,引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鹤照池中影,人行岭上云”两句,通过鹤与人的活动,生动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和谐与自然之美。鹤在水中映出的身影,与人在山岭上行走的景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林交容马过,池阔到村分”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广阔与自然环境的包容性。林间的道路宽阔,足以让马匹自由穿行;而池塘的面积之大,甚至能延伸至村落,展现出大自然的辽阔与和谐。

最后,“日夕疏钟起,谁从定后闻”两句,以日落时分寺庙的钟声作为收尾,不仅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也暗含了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与向往。钟声悠扬,似乎在诉说着对平静与超脱的渴望,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宁静与超脱的追求,充满了禅意与哲理,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句·其十三

飘飘粉翅和梅艳,细细香须伴柳丝。

(0)

弊帷诗

谪宦那堪叹弊帷,承明寓直数年骑。

满阶红药曾嘶处,六里青山忽毙时。

骏骨欲埋金价直,的颅犹爱雪离披。

贰车谩道貂冠贵,从此徒行奉一麾。

(0)

读汉文纪

西汉十二帝,孝文最称贤。

百金惜人力,露台草芊眠。

千里却骏骨,鸾旗影迁延。

上林慎夫人,衣短无花钿。

细柳周将军,不拜容櫜鞬。

霸业固以盛,帝道或未全。

贾生多谪宦,邓通终铸钱。

谩道膝前席,不如衣后穿。

使我千古下,览之一泫然。

赖有佞倖传,贤哉司马迁。

(0)

送田舍人出牧淮阳

药树吟多且握兰,蔼然公议满朝端。

西垣罢直苍苔冷,南郡行春绿野宽。

茜旆出过应曜墓,棠阴潜上伏牺坛。

乡心休梦峨眉雪,会顾青蒲忆史丹。

(0)

还杨遂蜀中集

上玄茫昧胡为乎,施设吾道生吾徒。

否多泰少是天意,生有述作死不虚。

圣人忧患方演易,贤者穷愁始著书。

尽令富贵陷逸乐,蠢蠢戢戢如鸡猪。

泯然无物作时瑞,谁识凤皇与驺虞。

经史子集灿今古,粉绘帝道张皇谟。

一言可采即不朽,名姓长与日月俱。

乃知天心厚我辈,穷辱不足形悲吁。

夫君擢秀在江左,国小而逼何区区。

科名始得值兵火,金陵坐见成丘墟。

归朝才得一赞善,黜降重为县大夫。

彰明僻远在蜀道,又遇妖贼攻成都。

徒行抱印入陇氐,乞食夷落何崎岖。

归来朝责作主簿,朱衣暗澹鬓毛疏。

昨朝投我蜀中作,铮然一集如琼琚。

杜甫奔窜吟不辍,庾信悲哀情有馀。

我逢圣代自多难,谩誇三入承明庐。

近令编缀小畜集,谪官诗什何纷如。

才名官职不两立,真宰折刻分毫铢。

郎官疏远既未贵,县吏礼数不足拘。

相逢且说文章乐,为君酌酒焚枯鱼。

(0)

应制皇帝亲试贡士歌

天王出震寰海清,奎星灿灿昭文明。

诏令郡国贡多士,大张珠网罗群英。

皇情孜孜终不倦,日斜犹御金銮殿。

宫柳低笼三月烟,炉香飞入千人砚。

麻衣皎皎光如雪,一一重瞳亲鉴别。

孤寒得路荷君恩,聚首唯言尽臣节。

小臣踪迹本尘泥,登科曾赋御前题。

屈指方经五六载,如今已上青云梯。

位列谏官无一语,自问将何报明主。

应制非才但泪垂,强作登歌歌舜禹。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武则天 杭世骏 杨素 端方 陈尧佐 崔国辅 李治 黄巢 赵时春 方文 华幼武 包世臣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