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开篇“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两句,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表达了国家从战乱到和平的巨大变化。“咽喉”指的是兵戎相接之地,而现在却“大宁”,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同时,“军城喜气彻青冥”则形象地描绘出军中士兵的心情,从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祥和氛围。
接着,诗人写道:“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这两句诗将军事与文治结合起来,“剑戟”代表武力,而“文章”则是文明的象征。它们分别在白天和夜晚中展现着自己的光彩,这表明了国家不仅军事强大,而且文化昌盛,国泰民安。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两句,通过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描写,进一步衬托出社会的稳定与文治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士子们能够在考场上一展才华,而“万人头上见仪形”则是对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身份和成就的一种赞美。
最后,“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再次迎来太平盛世的喜悦。这里的“承平”指的是继承和平的政局,“看灯”则是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常在元宵之夜举行。“户不扃”意味着人们无需关门闭户,反映出社会安全和谐。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以及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