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以洁白茅,环以琅玕竹。
天籁旁鼓笙,月沼对铺玉。
借问清坐翁,此外更何欲。
笑指博山炉,香飞柏子绿。
覆以洁白茅,环以琅玕竹。
天籁旁鼓笙,月沼对铺玉。
借问清坐翁,此外更何欲。
笑指博山炉,香飞柏子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以白茅覆盖、四周环绕着翠竹的茅庵,环境清幽雅致。诗人通过“天籁旁鼓笙,月沼对铺玉”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声比作笙乐,月光下的池塘比作铺展的玉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接着,“借问清坐翁,此外更何欲”两句,以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居住在此的高士或隐者的尊敬与好奇,暗示了他们可能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宁静生活。最后,“笑指博山炉,香飞柏子绿”则以博山炉和柏子香为象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的高雅与清幽,同时也透露出一丝禅意,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茅庵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居住其中人物的想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昔居苕之南,今适宛之北。
溪山故缭绕,往来等乡国。
爱此太古风,不但占林樾。
岚气敬亭浮,波光响潭接。
虽在城市傍,而与喧嚣隔。
息心谢纷烦,投閒遗一切。
结构类茅茨,宁复事雕饰。
草堂亦易成,经营岂木石。
喜见野人来,渐与尘迹绝。
把我盈樽酒,妻儿同一啜。
绿茎同本两花莲,似证分身色相圆。
黄药斗香欺瑞麦,檀葩并秀掩嘉莲。
奏开祥瑞来天使,折去芳枝到禦筵。
想得六宫人尽爱,几多纤指递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