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上归依拜月光,石台松柏静苍苍。
慈云大海回龙女,花雨微风下雁王。
欲借贝多誊小品,可分智果代资粮。
因知即色真无相,象教何烦十藏扬。
药上归依拜月光,石台松柏静苍苍。
慈云大海回龙女,花雨微风下雁王。
欲借贝多誊小品,可分智果代资粮。
因知即色真无相,象教何烦十藏扬。
这首诗描绘了金粟寺内的一番景象,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药上归依拜月光”,以“药上”二字点出寺庙之名,暗示此处是修行之地,而“拜月光”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虔诚的氛围。接着,“石台松柏静苍苍”一句,通过“石台”、“松柏”等意象,展现了寺庙环境的庄严与古老,同时“静苍苍”三字又赋予了画面以深邃的色彩和宁静的意境。
“慈云大海回龙女,花雨微风下雁王”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寺庙的氛围比作慈祥的云海和深邃的大海,龙女和雁王的回归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喻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以及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启示。
“欲借贝多誊小品,可分智果代资粮”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寺庙的文化内涵。贝多是佛教中的乐器,常用于法会中,这里借指佛法的传播;“小品”可能指的是简短的佛经或修行指南,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智果代资粮”则意味着智慧如同粮食,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强调了知识与智慧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因知即色真无相,象教何烦十藏扬”两句,点出了佛法的核心思想——即色即空,万物皆空无自性的道理。这里的“象教”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教导来解释佛法,而“十藏”则是佛教经典中的一种分类方式。这两句诗表明,真正的佛法并不需要繁琐的教义解释,而是要通过直接体验和理解,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无,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粟寺内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佛法深刻哲理的巧妙融入,展现了一种融合自然美与精神追求的和谐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惟我文洁公,起家二千石。
至今江左士,犹能诵遗德。
及余父祖孙,四世嗣宗嫡。
生为贫所驱,束书常旅食。
近闻甬上州,地有十亩宅。
庶几莳松菊,晚节奉娱适。
大人心坦夷,善行久已积。
眉寿定可期,我辰在箕翼。
古月即已旧,今月乃更新。
解后见颜色,梅花如故人。
挽彼檐下枝,挂我头上巾。
摘花不插发,踏月走千巡。
横笛且勿吹,良夜亦易晨。
恒恐明日至,使我迹复陈。
愿因白免公,托根冫雪轮。
结子近琼楼,永与桂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