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洞箫天下奇,碎红乱点香淋漓。
浓如丹砂沁冰肌,淡似猩血凝璚枝。
持来世人莫能识,疑是秦王女儿之所贻。
几回吹向霜江晓,皓月不明风悄悄。
一声卷入碧云中,惊散飞鸿落天表。
君不见重华去兮归路遥,二女泣向湘江皋。
江皋之竹竹间泪,万古千年长不消。
我将挟君携此同上黄鹤楼,醉弄一曲离鸾秋。
曲终飞度洞庭去,试听苍梧猿夜愁。
君家洞箫天下奇,碎红乱点香淋漓。
浓如丹砂沁冰肌,淡似猩血凝璚枝。
持来世人莫能识,疑是秦王女儿之所贻。
几回吹向霜江晓,皓月不明风悄悄。
一声卷入碧云中,惊散飞鸿落天表。
君不见重华去兮归路遥,二女泣向湘江皋。
江皋之竹竹间泪,万古千年长不消。
我将挟君携此同上黄鹤楼,醉弄一曲离鸾秋。
曲终飞度洞庭去,试听苍梧猿夜愁。
这首《湘竹箫歌为赵丹林赋》由明代诗人王汝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支名为“君家洞箫”的独特乐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洞箫的音色之美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哀婉的艺术氛围。
首先,诗人以“君家洞箫天下奇”开篇,直接点明了洞箫的独特之处。接着,通过“碎红乱点香淋漓”、“浓如丹砂沁冰肌,淡似猩血凝璚枝”等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箫音色的丰富变化,既有热烈奔放的色彩,又有清新淡雅的韵味,如同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
随后,诗人进一步渲染了洞箫的神秘魅力:“持来世人莫能识”,暗示了这洞箫的非凡之处,以至于连常人也无法完全理解其深邃的内涵。“疑是秦王女儿之所贻”一句,借用了历史传说,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同时也暗示了洞箫可能蕴含着古老的文化价值。
接下来,“几回吹向霜江晓,皓月不明风悄悄”描绘了洞箫演奏时的环境,清晨的霜江、皓月、微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使得洞箫的音乐更加引人入胜。而“一声卷入碧云中,惊散飞鸿落天表”则进一步展现了洞箫音乐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仿佛能够触及云霄,触动人心。
最后,诗人以“君不见重华去兮归路遥,二女泣向湘江皋”引入历史故事,将洞箫与古代神话人物联系起来,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通过“江皋之竹竹间泪,万古千年长不消”这一句,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永恒怀念,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洞箫的音乐之美,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梦到鸳楹,魂凝麝墨,寄情声外。云沈雨殢。
凭说鹿胎仙里。
数天中、漫嗟怨怀,小楼一语东风碎。
顿移时、变起龙蛇运厄,令人消致。真是。惊无意。
怅三绝才华,悄随流水。年时愁悴。
记曾倚、题门邻鬼。
共知非、庚牒雁盟,千秋禊结兰心泪。
殆五云、摇洒春江,扇风吹断苇。
挂双扉。一层真是天涯。
秪惜隔住花关,关不住相思。
出外小红先笑,道海棠吹落,没个人知。
妒猧儿巧入,仙裙瞥露,银蒜声低。
生来命薄,香斑竹子,曾渍湘妃。
化作波纹,任数遍千条万缕,愁样丝丝。
香消夜永,料汉宫门巷如斯。
荡漾处,便真珠织就,衔花燕子,都要嫌伊。
指斜川、归去来兮。形役徒劳,既往难追。
短艇轻飏,迷途未远,飘风习习吹衣。
载瞻衡宇,晨星熹微,稚子欢迓柴扉。
纵荒他三径,菊意松情,犹自依依。
时向东皋舒啸,却倚南窗寄傲,一醉休辞。
况园小还堪日涉,真趣谁知。问遑遑意欲何之。
矫首遐观,鸟倦云迟。
请息交游,莫忘情话,世应与我相遗。
琴书足乐,富贵难期。农父又告春归。
便或乘烟舸,或命巾车,访岫寻溪。
且喜物情皆畅,更感吾生易尽,倚杖吟诗。
聊乘化、乐夫天命,余复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