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没沉冤,悲壮成叹息。
腐草分自灰,何力回萧瑟。
永畏世笑嗤,凄其望彭泽。
槁木黯无弦,萧寥天宇寂。
幸馀霜下花,永此一朝夕。
沧海没沉冤,悲壮成叹息。
腐草分自灰,何力回萧瑟。
永畏世笑嗤,凄其望彭泽。
槁木黯无弦,萧寥天宇寂。
幸馀霜下花,永此一朝夕。
这首诗《述菊(其一)》由陈曾寿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以菊花为题,抒发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沧海没沉冤”,以大海象征广阔的世界,暗含历史的沧桑与不平之事的沉没,引出对世事的感慨。接着“悲壮成叹息”,将悲愤之情化为叹息,表达对不公与苦难的深切同情。
“腐草分自灰,何力回萧瑟”两句,借腐草自燃比喻生命虽衰败,但仍有其内在的力量与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以及面对衰败时的无力感。
“永畏世笑嗤,凄其望彭泽”中,“永畏世笑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舆论的畏惧,担心自己的行为或思想被误解和嘲笑。“凄其望彭泽”则借用了陶渊明归隐彭泽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槁木黯无弦,萧寥天宇寂”描绘了一幅空旷寂静的画面,槁木象征生命的枯萎,无弦喻指失去生机与活力,天宇寂则强调了宇宙的辽阔与内心的孤独。
最后,“幸馀霜下花,永此一朝夕”以霜下的花朵为喻,虽然环境严酷,但仍能绽放,象征着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美好。全诗通过菊花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坚韧、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竟日穷搜讨,幽意犹未足。
更过小隐岩,随步姿清瞩。
两壁势相拒,一径往如复。
石跨涧为梁,僧缘崖作屋。
檐飞四时溜,窗倚千竿竹。
山花不辨名,溪草随意绿。
风尘接混茫,声光相为触。
主人意殊快,张宴岩之曲。
高歌翻宿鸟,清吹振林木。
促席尽绸缪,开襟谢拘束。
安知高峰外,夕阳下平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