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更求谁。
渊明次及寒山子,太白还同杜拾遗。
白傅东坡俱可法,涪翁无巳总堪师。
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
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更求谁。
渊明次及寒山子,太白还同杜拾遗。
白傅东坡俱可法,涪翁无巳总堪师。
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对文学传承的深刻领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开篇“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更求谁”表达了诗人对于前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文学生活中寻找可供学习的典范感到困惑与无奈。
接着,“渊明次及寒山子,太白还同杜拾遗”进一步展开了这种对文学传统的追溯和思考。诗人提到“渊明”即曹操的儿子曹丕,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次及寒山子”指的是陶渊明,两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高贵和清逸的文学精神。紧接着提到的“太白”李白与“杜拾遗”杜甫,是唐朝诗歌的巅峰之作,无需多说。
第三句“白傅东坡俱可法,涪翁无巳总堪师”则将视野扩展到了宋代的文学巨匠。其中,“白”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诗人白居易,以其平易近人的文风著称;“傅”即傅岩,是北宋初年有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而“东坡”则是苏轼的别号,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政治人物。这里强调了这些文学大家都是可以学习的典范。
最后,“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与个人创造之间的平衡态度。他认为即便是丰富的文学遗产,也需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和内化,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复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前贤文学成就的敬仰,还透露出对如何在传统与个人创造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深刻思考。
玉裙练帨清无尘,一笑唤回幽谷春。
天寒日暮故相恼,不怕近前丞相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