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登登,于以作固。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悲哀的情景,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诗中的“筑城登登”形象表现出一种辛勤劳作的情景,而“于以作固”则透露出这种劳作是为了寻求安全与坚固。随后,“咨尔寺兮”中“寺兮”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墓地或宗庙,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引出对死亡的思考。
“发郊外冢墓”一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消逝的无力与哀伤。接着,“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终结后是否有所谓“知”的困惑和疑问。在古代文化中,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往往充满神秘色彩,而这句诗则显现出一种对于来世命运的迷茫和无奈。
最后,“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一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古人对于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究。这里的“上帝”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概念,而是一种宇宙秩序和道德法则的象征。在诗人的眼中,如果真有来世,那么只有最高的神灵才能知晓并评判生者与死者的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劳作、墓葬和生命终极问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苦短和宇宙奥秘的深刻感悟。
雨过云亦归,林气重不散。
满月如帷灯,隐约出天半。
须臾碧将合,粉彩发璀璨。
银波渐流空,湿雾涨瀰漫。
园林遂平沉,楼阁若隔岸。
登台揽明镜,照胆不可玩。
寒光来逼身,左右晃凌乱。
凛然赴奔潮,露顶白虹贯。
一凉遽至此,始有秋风叹。
意起不能制,触目生烦冤。
遇物皆可憎,心火方自焚。
军书虽旁午,战胜恃一勤。
负手恣行散,霜日东更暄。
怅然对梅花,落此半亩园。
邂逅缘不浅,来慰羁旅魂。
妙香忽相袭,会心即微言。
与君交已久,寂寞幸见存。
终当扫尘债,从子江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