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难不忘死,为忠已足多。
全生犹有路,仗节竟如何。
可验平生志,宜令后世歌。
诸儒主褒贬,毫发未容讹。
临难不忘死,为忠已足多。
全生犹有路,仗节竟如何。
可验平生志,宜令后世歌。
诸儒主褒贬,毫发未容讹。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嵲所作,名为《刘忠显挽词(其五)》。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悼念逝者之作。诗人通过对亡者的怀念和赞颂,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品格的高度评价。
“临难不忘死,为忠已足多。”这两句强调了刘忠显面对困境时仍不忘记牺牲生命的决心,他的忠诚已经是众所周知,无需再做更多证明。这里的“临难”指的是遇到危险和挑战时,能够坚守原则和信念。
“全生犹有路,仗节竟如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刘忠显一生的评价,即使在他的整个生命旅程中,还留有一些可以选择的道路,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节操,这种坚守原则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
“可验平生志,宜令后世歌。”这里的意思是说,刘忠显一生的志向和决心,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验证,这样的精神值得被后人传唱。
最后两句,“诸儒主褒贬,毫发未容讹。”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对美好与不足的评论,以及自己对于赞美与批评之间微妙差别的理解。在这里,“诸儒”指的是那些有知识、有见识的人,他们在评价人物时既会给予高度赞扬,也会客观地指出不足。诗人强调,即使是在细小如毫发的事情上,也不容许有半点虚假或偏差。
总体来说,这首挽歌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品格的推崇,以及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严谨态度。
杜鹃声渐老,过花信、几番风。
爱翠幄笼晴,文梭扬暖,阑槛青红。
新妆步摇未稳,捧心娇、乍入馆娃宫。
消得金壶万朵,护风帘幄重重。匆匆。少小忆相逢。
诗鬓已成翁。且持杯秉烛,天香院落,同赏芳秾。
花应怕春去早,尽迟迟、待取绿阴浓。
拼却花前醉也,梦随蝴蝶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