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花莫作菊,东篱成荒丛。
作木莫作松,孤高孰与同。
何如萧与艾,雨露亦丰茸。
节序暗易换,只恐是秋风。
作花莫作菊,东篱成荒丛。
作木莫作松,孤高孰与同。
何如萧与艾,雨露亦丰茸。
节序暗易换,只恐是秋风。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探讨了在自然与社会中选择的不同路径及其寓意。首句“作花莫作菊,东篱成荒丛”,以菊花为喻,指出如果选择成为像菊花那样孤独、高洁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周围环境的荒凉与冷清,暗示了在社会中过于坚持自我、不妥协的代价。
接着,“作木莫作松,孤高孰与同”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孤独与高洁所带来的孤立无援感,松树虽高大挺拔,却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了在追求高尚品质的同时,可能会面临与世隔绝的境遇。
后两句“何如萧与艾,雨露亦丰茸”,则转向了一种更为包容和适应性的态度。萧和艾,分别代表了蒿草和艾草,这两种植物虽然不如菊花或松树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在雨露滋润下也能生长繁茂,象征着平凡而坚韧的生命力。这表明诗人更倾向于一种随遇而安、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最后,“节序暗易换,只恐是秋风”一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同时也暗含对岁月无情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选择与命运,传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在追求卓越与坚持自我之间,如何找到平衡,既保持个性,又融入社会,同时又能顺应自然规律,过上充实而和谐的生活。
文章关气运,要与理乱符。
谁知周赧末,犹胜秦皇初。
向来五星聚,奎躔遂华敷。
南北起周召,东西拟欧苏。
岂惟一时盛,万世垂楷模。
我虽季世产,闻道端不诬。
岂有苍精剑,铸自烧叶炉。
岂有轩辕鼎,散入蛮娘沽。
久幽世或有,速售理则无。
夕阳淡茅坞,荒烟正模糊。
机云二子才孤标,妙龄驰声典午朝。
今见远孙来海峤,儒雅雍容饰汉条。
德化醇醲春有脚,天姿粹美玉不彫。
无复犊牛充带佩,坐令襦裤成歌谣。
蕴藉斯人合台阁,暂把一麾亦不恶。
铃阁正午槐阴清,讼庭无人鸟声乐。
政成瑞应一何多,天香国艳骈花萼。
可但渔阳颂麦岐,会见西京纪神爵。
吾闻作善天降祥,拭目泥封下建章。
一时文采七闽郡,千载风流三瑞堂。
坤珍效祉来未央,九茎怒芽抽且长。
胡不图之献天子,播在乐府歌芝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