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复建业城,今时坐镇,昔日鏖兵,难弟继难兄,共钦棠棣齐名,瓣香留大江南北;
身为上柱国,一世福星,万家生佛,立功兼立德,最痛竹林接武,哀声动薄海西东。
手复建业城,今时坐镇,昔日鏖兵,难弟继难兄,共钦棠棣齐名,瓣香留大江南北;
身为上柱国,一世福星,万家生佛,立功兼立德,最痛竹林接武,哀声动薄海西东。
此挽联以高度凝练之语,颂扬了曾国荃的丰功伟绩与崇高品德。上联“手复建业城”开篇即点明曾国荃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重建南京(建业旧称)之举,不仅展现了其军事才能,更体现了其对国家统一与安定的卓越贡献。接着,“今时坐镇,昔日鏖兵”两句,既描绘了曾国荃在位时的稳重与威严,也回顾了他过去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坚韧。其中“难弟继难兄”一句,巧妙地将曾氏兄弟的共同奋斗与成就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曾国藩及其子曾国荃的敬仰之情。
下联“身为上柱国,一世福星”则进一步赞扬了曾国荃作为国家栋梁的崇高地位和为百姓带来福祉的一生。通过“立功兼立德”这一对仗工整的句子,既肯定了他在军事上的赫赫战功,又强调了他在道德上的高尚品质。最后,“立功兼立德”与“最痛竹林接武,哀声动薄海西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对曾国荃一生功绩的总结,后者则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深切哀悼与广泛影响的感慨。尤其是“哀声动薄海西东”,形象地描绘了曾国荃去世后,其影响力跨越地域界限,触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心灵,体现了其人格魅力与历史地位的深远。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高度概括了曾国荃的一生,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既典雅又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对曾国荃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百尺塔,七尺身,广川得孝女,涿鹿见孝孙。
孝女出华胄,孝孙为细民。
民何知,有至性,一言能愈祖母病。
民何能,有卓行,一死能代祖母命。
浮图对峙督亢城,上有乌鸟肠断声。
濡血下染土花紫,孝孙万劫犹长生。吁嗟乎!
儒家侈口谈伦理,全而归者常言耳。
我方据案讲《孝经》,废书一叹泪如水。
岁晏朔风百忧集,步出东门西门入。
桁上无衣囊无钱,妻孥何用苦煎急。
自从师兴官帑虚,公私坐困枯鱼泣。
水衡少府仰屋愁,变通改铸聊取给。
法权轻重递减半,重者当百轻当十。
一当百十官与民,民转输官官怒嗔。
通风哑板目色新,官局沙汰何其频。
且如南河币用楮,吏俸兵粮皆赐予。
龙文宝印空镂错,一纸千钱谁给汝。
乌乎四海愁风尘,朝法暮制徒纷纷。
长沙谏铸流千载,谁是当今痛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