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聪明不自知,金笼日日故山思。
惜哉此子巧言语,凄绝文人见道时。
烦恼聪明不自知,金笼日日故山思。
惜哉此子巧言语,凄绝文人见道时。
这首诗《鹦鹉》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通过对鹦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情感。
首句“烦恼聪明不自知”,以拟人的手法,赋予鹦鹉以人类的情感,暗示鹦鹉在金笼中虽能言善辩,却无法理解自身处境的悲哀与无奈,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同情与感慨。
次句“金笼日日故山思”,进一步深化了鹦鹉的内心世界。每日生活在金光闪闪的笼中,鹦鹉心中却时刻怀念着那遥远的故乡,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渴望。
第三句“惜哉此子巧言语”,转折中蕴含着对鹦鹉才智的赞赏与惋惜。鹦鹉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但这种能力却无法为它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快乐,反而成为了一种束缚与痛苦的象征。
最后一句“凄绝文人见道时”,点明了诗人观照鹦鹉时的内心感受。文人往往敏感于自然界的生命状态,通过鹦鹉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本质、自由与束缚、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鹦鹉的凄美之态,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即人类文明的某些产物,虽然表面上看似美好,实则可能隐藏着对个体自由与幸福的剥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鹦鹉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与文明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白云楼危压晴霓,楼下波光数毛发。
雕甍刻桷出烟霞,万瓦参差鹏翼截。
兰汀蕙浦入平芜,天远孤帆望中灭。
屈平宋玉情不尽,千古依然在风月。
漂零坐想十年旧,岁月飞驰争列缺。
青云交友梦魂断,白首渔樵诚契阔。
安居环堵袁安老,泣抱荆珍卞和刖。
折杨虽俚亦知名,犹欲楼中赓白雪。
三十六峰凝翠霭,数千馀仞锁岚烟。
轩皇去后无消息,白鹿青牛何处眠。
九陌无人行,寒月净如水。
洗然天宇空,玉井东南起。
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
霜花满黑鬣,安欲致千里。
我仆寝我厩,相背肖两已。
夜深忽惊魇,呼若中流矢。
是时兴我怀,顾影行月底。
唯影与月光,举止无猜毁。
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
寻常同语默,肯问世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