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斜映佛前灯,兴味都来似野僧。
记得玉人春病校,穿花却与共扶藤。
一枝斜映佛前灯,兴味都来似野僧。
记得玉人春病校,穿花却与共扶藤。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描绘了梅花在佛前灯下的静谧景象,以及它与人的微妙关系,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
首句“一枝斜映佛前灯”,描绘了一枝梅花在佛前灯光的照耀下,姿态优雅地斜倚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梅花与佛前灯的结合,不仅展现了梅花的高洁与清雅,也暗示了宗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次句“兴味都来似野僧”,将观赏者的情感与梅花相联系,仿佛观赏者的心境如同隐居山林的野僧,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与美的世界中,体验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喜悦。
后两句“记得玉人春病校,穿花却与共扶藤”,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将梅花比作“玉人”,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纯洁与美丽。同时,通过“春病”这一比喻,暗示了梅花在春天的生长状态,以及它与自然界的互动。最后,“穿花”与“共扶藤”则展现了梅花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美,仿佛与周围的花朵、藤蔓共同生长,和谐共生,体现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梅花本身的美丽与高洁,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传递出一种超越表面审美的深层哲思。
长歌去路遥,遥遥去何处,枫桥与断桥。
两岸梅花五更月,布帆吹去风翛翛。
啸傲山水前,岂遂称豪贤。
豪贤举动笑腐儒,饮酒纵博胆气粗。
朝出赴急难,夜归提头颅。
一旦功成不受报,有时义在仍捐躯。
不然潜生至老死,结屋种树临江湖。
雨晴放艇随渔父,客散分餐饲鹤雏。
君不见吴要离,宋林逋。
大地方冱寒,君行涉江水。
问君行何为,抱膝深山里。
易堂好弟兄,事业寄文史。
天空雕鹗飞,日落云霞起。
遥望翠微峰,迢迢四千里。
吾欲牵君衣,君行其少俟。
好风从东来,扬帆疾如驶。
山中正春光,寒香放梅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