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树啼莺絮乱飞,疾风吹雨送愁归。
梨花落莫还乡梦,麦粥凄凉展墓仪。
倦客忍听溪上曲,游人犹习水边嬉。
西瞻太白家何在,拟托征鸿寄我衣。
芳树啼莺絮乱飞,疾风吹雨送愁归。
梨花落莫还乡梦,麦粥凄凉展墓仪。
倦客忍听溪上曲,游人犹习水边嬉。
西瞻太白家何在,拟托征鸿寄我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子思乡的图景。开篇“芳树啼莺絮乱飞”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鸟鸣啁啾,花瓣纷飞,却也透露出一种生命力与无常感的对比。
紧接着,“疾风吹雨送愁归”则以自然现象作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归思。这里的“愁”是由春天的景物激发出来的,对于游子而言,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却也常常让人产生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接下来的“梨花落莫还乡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梨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春天景象,而是诗人无法实现归乡愿望的一种象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
“麦粥凄凉展墓仪”则是诗人心境的另一种写照。麦粥作为一种简单的食物,常常带有一种平淡而又凄凉的感觉。在这里,它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同时“展墓仪”则暗示了对生命无常与死亡的思考。
“倦客忍听溪上曲”、“游人犹习水边嬉”两句,则是对诗人旅途中的感受的一种描绘。在这里,溪流的歌声和游人的嬉戏都成了背景,但诗人却是一位疲惫之客,他们的心情并未因周围的欢乐而得到缓解。
最后,“西瞻太白家何在”、“拟托征鸿寄我衣”则是诗人对远方的眺望和内心的渴求。太白(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家”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他的故乡,也可以理解为他那自由不羁的精神世界。而“拟托征鸿寄我衣”则是在表达诗人希望通过飞鸿传书,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传递自己的思念和寒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以及对归乡、孤独、生命无常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在外漂泊的孤寂与凄凉。
行李恋庭闱,乘轺振綵衣。
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
去国夏云断,还乡秋雁飞。
旋闻郡计入,更有使臣归。
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
法在何所恨,色相斯为仁。
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
寂寞韶阳庙,魂归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