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窗无户四边空,月透疏林水透风。
砌下嚘嚘鸣蟋蟀,细论心曲可山翁。
无窗无户四边空,月透疏林水透风。
砌下嚘嚘鸣蟋蟀,细论心曲可山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冷的秋夜景象。"无窗无户四边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没有门户遮挡,月光洒落,透过稀疏的树林,透露出一种寂寥之感。"月透疏林水透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通透感,暗示着秋夜的凉意从月光和微风中渗透而来。
"砌下嚘嚘鸣蟋蟀"则是以虫声反衬寂静,蟋蟀的叫声在空旷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仿佛在低声细语,"细论心曲"四字赋予了蟋蟀某种情感色彩,似乎它们也在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后,诗人以"可山翁"自比,表达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欣赏,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景色和虫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淡泊,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的"岁寒"品格。
舟舣鸥波,访邻寻里愁都散。
老来犹似柳风流,先露看花眼。闲把花枝试拣。
笑盈盈,和香待剪。也应回首,紫曲门荒,当年游惯。
箫鼓黄昏,动人心处情无限。
锦街不甚月明多,早已骄尘满。才过风柔夜暖。
渐迤逦、芳程递趱。向西湖去,那里人家,依然莺燕。
空谷幽人。曳冰簪雾带,古色生春。
结根未同萧艾,独抱孤贞。
自分生涯淡薄,隐蓬蒿、甘老山林。
风烟伴憔悴,冷落吴宫,草暗花深。
霁痕消蕙雪,向崖阴饮露,应是知心。
所思何处,愁满楚水湘云。
肯信遗芳千古,尚依依、泽畔行吟。
香痕已成梦,短操谁弹,月冷瑶琴。
我行于四方,其所急者友。
呜呼得之难,百不一邂逅。
人心不可齐,若十指于手。
随其短与长,亦各有所取。
刚或硬而折,柔有弱而仆。
质良文不扬,中美外莫副。
宽壶泛以枵,狭盎迫而陋。
此犹其大概,琐琐难悉究。
譬如选长材,弃百不一有。
其间虽得之,犹或烦矫揉。
我友居淮滨,饮德悉自幼。
岂期羁旅间,乃获闻謦欬。
嗟君如美玉,外彻中乃厚。
埋藏困尘埃,要以不可垢。
他人十不一,子乃得八九。
馀亏能几何,不待勉而就。
乃知昔求艰,特以见未久。
但忧奔莫及,敢惮喘而走。
我心子所知,濩豁无所囿。
是以行于世,往往得嘲诟。
人才如其面,不自知好丑。
立之明鉴前,乃见其可否。
子于我无嫌,告我当苦口。
惟我于改过,窃不敢自后。
嗟予迫饥寒,子亦仰五斗。
何当两有归,投老作邻叟。
《赠江瞻道》【宋·张耒】我行于四方,其所急者友。呜呼得之难,百不一邂逅。人心不可齐,若十指于手。随其短与长,亦各有所取。刚或硬而折,柔有弱而仆。质良文不扬,中美外莫副。宽壶泛以枵,狭盎迫而陋。此犹其大概,琐琐难悉究。譬如选长材,弃百不一有。其间虽得之,犹或烦矫揉。我友居淮滨,饮德悉自幼。岂期羁旅间,乃获闻謦欬。嗟君如美玉,外彻中乃厚。埋藏困尘埃,要以不可垢。他人十不一,子乃得八九。馀亏能几何,不待勉而就。乃知昔求艰,特以见未久。但忧奔莫及,敢惮喘而走。我心子所知,濩豁无所囿。是以行于世,往往得嘲诟。人才如其面,不自知好丑。立之明鉴前,乃见其可否。子于我无嫌,告我当苦口。惟我于改过,窃不敢自后。嗟予迫饥寒,子亦仰五斗。何当两有归,投老作邻叟。
https://shici.929r.com/shici/d57fkB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