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粟飞刍不顾身,从知报国重儒臣。
烟寒昔岭成千古,更有殊恩及后人。
挽粟飞刍不顾身,从知报国重儒臣。
烟寒昔岭成千古,更有殊恩及后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忠诚的儒臣,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安危,展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挽粟飞刍不顾身",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官员在困难时期,亲自督运粮食和草料,不畏艰险,一心为国为民的形象。"从知报国重儒臣",强调了朝廷对儒臣的重视与信任,表明了国家对于忠诚与智慧的高度评价。
"烟寒昔岭成千古",通过描绘昔日岭上烟寒的景象,寄托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暗示了这位儒臣的功绩将被铭记于史册,成为千古佳话。"更有殊恩及后人",表达了对这位儒臣不仅在生前得到朝廷的特殊恩赐,其精神与影响还将惠及后世的肯定,体现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忠诚儒臣事迹的赞美,弘扬了为国奉献、忠贞不渝的精神,同时也歌颂了清王朝对于人才的尊重与奖掖,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情感。
问讯柳溪,溪上柳容,胡为带埃。
叹阳春陡变,孰为披拂,赏音难遇,谁与徘徊。
好在湖山,吾容不辱,寄径垂条岂偶哉。
休摇荡,且深根宁极,免俗人猜。何妨傍竹依梅。
待青眼春回一笑开。
尽攀丝弄叶,效颦施黛,笼鞯拂帽,藉荫传杯。
未碍飞绵,一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
天难问,便陶门汉苑,一任安排。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