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宜观处皆成画,於暂閒时辄咏诗。
设使几馀无二者,更教何物遣情思。
最宜观处皆成画,於暂閒时辄咏诗。
设使几馀无二者,更教何物遣情思。
此诗出自清朝乾隆皇帝之手,名为《清舒山馆(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于闲暇之时,观赏美景,吟咏诗句的情景。全诗洋溢着文人雅士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最宜观处皆成画”,开篇即以“画”为喻,将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观比作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这里的“最宜观处”强调了诗人对景色的独到见解和高度评价,认为这些景象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展现。
“於暂閒时辄咏诗”,接着描述了诗人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即兴吟诗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通过“辄咏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的创作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设使几馀无二者”,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读书之外,就是吟诗的爱好。这里的“设使”是一种假设语气,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满足和肯定。通过“无二者”,强调了读书和吟诗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更教何物遣情思”,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除去读书和吟诗,还有什么能够寄托他的情感和思绪呢?这个问题既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探索。它暗示了在诗人看来,读书和吟诗不仅是消遣时光的方式,更是表达内心情感、思考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晓装缇骑踏芳辰,江为安澜露浥尘。
棨戟前驱留住月,笙箫后备带行春。
鱼龙水面金杯满,鸾鹤山头綵笔新。
闻道将军宽礼数,不辞酩酊吐车茵。
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
綵笔不可写,滴露匀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