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鞦韆。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鞦韆。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边塞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思念之情。首句“春暮越江边”设定了场景,暮春时节,江边的景色迷离而淡雅。紧接着“春阴寒食天”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阴沉,以及时间的流逝。
第三、四句“杏花香麦粥,柳絡伴鞦韆”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间的情感相结合。杏花的芬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而麦粥则是日常生活中简单而温暖的食物;柳絡(即柳絮)轻盈飘逸,与鞦韆(古代一种交通工具)的行走相随,暗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则是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慨。芳菲节指的是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而桃李年指的是青年时期,这里强调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应与自然界的繁盛相匹配。
最后两句“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情感。筝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而筝弦则代表着音乐和艺术,这里暗示着诗人将内心的忧伤与思念化作音乐,通过艺术来抒发不尽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边塞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食物、花朵等日常事物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之中的高超艺术造诣。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
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
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
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
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
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
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
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
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
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
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派泉石心,倚溪著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金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
敲磬愁惊晓鹭眠,停经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耳聆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归,溪南溪北千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