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过燕川渡,千峰插太虚。
云开微见日,水浅不渐车。
风急樵歌响,霜严木叶疏。
缘溪东北去,岩腹有精庐。
早过燕川渡,千峰插太虚。
云开微见日,水浅不渐车。
风急樵歌响,霜严木叶疏。
缘溪东北去,岩腹有精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文彦博在熙宁癸丑年季冬十三日,奉旨谢雪于济祠后,与多位高官一同游览枋口,泛舟沁水,直至岘石,而后登岸,沿途观赏岩谷间的前贤题名。次日,他们又游览了化成寺,最后乘船渡过沁河,深入盘谷,尽情领略山水之美,最终由燕川渡返回。
诗中“早过燕川渡,千峰插太虚”,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燕川渡上,千峰直插云霄,气势磅礴。接着,“云开微见日,水浅不渐车”描绘了云雾散开,初现晨曦,水面平静,车辆行进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随后,“风急樵歌响,霜严木叶疏”则通过风声、樵夫的歌声和严霜下的稀疏落叶,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最后,“缘溪东北去,岩腹有精庐”点明了旅程的方向和目的地,岩洞深处隐藏着一处精致的居所,暗示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神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美,也体现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诗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