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古而澹,其如世不好。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
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
雅乐古而澹,其如世不好。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
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
这首诗《杂诗(其二)》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通过对比雅乐与世俗音乐的不同,以及祭祀天地与奉祀灶神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道德与礼仪的深刻思考。
首句“雅乐古而澹”,赞美了古代雅乐的高雅与淡泊,暗示了其深邃的精神内涵。接着,“其如世不好”则指出现实世界中人们对这种高尚艺术的忽视或不欣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描绘了世俗音乐的泛滥和人们对其的热烈追捧,与前文的雅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里的“郑声”指的是郑国的音乐,常被视为低俗之音,此处用来比喻世俗的音乐风气。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价值观和行为结果之间难以直接对应的情感,暗示了道德评价的复杂性。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进一步将话题转向宗教信仰,对比了对天神的虔诚与对灶神的谄媚,反映了社会中对不同神灵态度的差异。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强调了诚意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认为如果缺乏真诚,那么所求的福祉可能会被颠倒,带来相反的结果。
最后,“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提出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立身处世,管理万物,暗示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引用了《尚书·大禹谟》中的典故,说明通过舞蹈干羽(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可以感化人心,达到和平的目的,而非诉诸武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雅俗、宗教、道德等多个层面的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
空江万沫飞青雨,白昼阗阗闹钲鼓。
下流争避龙船来,一泻飞翎脱雕弩。
龙颔滉漾明月珠,龙衣五綵垂流苏。
豹麾豸钺肃天仗,盖幡孔翠屏珊瑚。
翩翩画桨打菱叶,袅袅花竿惊鸭雏。
回风细乐极窅眇,衮旒绚饰尸童姝。
江淮近俗效蛮粤,如此穷饰他所无。
鸱夷流泊汨罗放,二灵不死均与胥。
谁创淫祀据稗乘,十姨五圣同讹诬。
五月五日入霉节,一雨半月城郊芜。
廛民拭目俟晴朗,及晴鬨市从嬉娱。
典衣鬻环助神醉,租税若可宽须臾。
君不闻黄流如海京门注,河伯无灵老蛟怒。
郊水沄沄鱼入门,城云惨惨鸦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