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季布,斩丁公,帝王识见原不同。
死我者生生我死,人臣大义可知矣。
彭城城西短兵接,两贤相厄事已急。
刘项兴亡虽定数,此机坐失嗟何及。
斩丁公,丁公固当斩,转思项伯心尤险。
鸿门一自释沛公,落日乌江气愁惨。吁嗟乎!
项伯犹封射阳侯,丁公之罪宜未减。
官季布,斩丁公,帝王识见原不同。
死我者生生我死,人臣大义可知矣。
彭城城西短兵接,两贤相厄事已急。
刘项兴亡虽定数,此机坐失嗟何及。
斩丁公,丁公固当斩,转思项伯心尤险。
鸿门一自释沛公,落日乌江气愁惨。吁嗟乎!
项伯犹封射阳侯,丁公之罪宜未减。
这首清代诗人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二十一)斩丁公》通过对《史记》中关于刘邦斩杀丁公和项羽赦免项伯的故事的评述,表达了对帝王决策与臣子忠诚的深度思考。诗中首先指出,刘邦对待丁公的严厉与项羽对待项伯的宽容形成对比,显示出帝王对于生死掌控的不同见识。接着,诗人通过“彭城城西短兵接”描绘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强调了两人的命运转折点。
诗中提到“死我者生生我死”,暗示了丁公的死并非偶然,而是出于维护君主利益的大义。然而,项伯的背叛行为同样危险,但最终被项羽宽恕,这引发了诗人对项伯结局的感慨:“鸿门一自释沛公,落日乌江气愁惨。”这里暗指项羽的仁慈可能成为他失败的因素。
最后,诗人感叹道:“吁嗟乎!项伯犹封射阳侯,丁公之罪宜未减。”表达了对丁公未能得到公正评价的惋惜,认为尽管丁公有罪,但项伯的背叛行为更甚,因此丁公的罪过不应被忽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忠诚、背叛与帝王决策之间的复杂关系,寓言性强,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