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男逾弱冠,初尝传一经。
小男年十三,玉骨早已成。
亦有两女子,家事幼所更。
女解事舅姑,男可了门庭。
悉如黄口雏,未食已先鸣。
此日不在眼,何以慰吾情。
大男逾弱冠,初尝传一经。
小男年十三,玉骨早已成。
亦有两女子,家事幼所更。
女解事舅姑,男可了门庭。
悉如黄口雏,未食已先鸣。
此日不在眼,何以慰吾情。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仿照陶渊明的饮酒诗所作,主题围绕家庭生活,表达了对子女成长的感慨。首句“大男逾弱冠,初尝传一经”,描述长子已过二十岁,开始接触儒家经典;接着写到“小男年十三,玉骨早已成”,次子虽年纪尚小,但身体发育成熟。诗中提到的“两女子”也显示出家庭的分工,女孩们从小便参与家务,懂得孝敬长辈。“女解事舅姑,男可了门庭”赞扬孩子们的早熟和能干,暗示他们将能承担起家庭责任。
“悉如黄口雏,未食已先鸣”,运用比喻,形容孩子们虽然年纪尚小,却展现出懂事和期待成长的样子。最后两句“此日不在眼,何以慰吾情”,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子女成长的欣慰与期待,反映出深沉的父爱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以及诗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银蟾光彩。
喜稔岁闰正,元宵还再。
乐事难并,佳时罕遇,依旧试灯何碍。
花市又移星汉,莲炬重芳人海。
尽勾引,遍嬉游宝马,香车喧隘。
晴快。
天意教、人月更圆,偿足风流债。
媚柳烟浓,夭桃红小,景物迥然堪爱。
巷陌笑声不断,襟袖馀香仍在。
待归也,便相期明日,踏青挑菜。
风传秋信至。
颤叶叶庭梧,飘零阶砌。
年华迅流水。
况荣枯翻手,存亡弹指。
谁编故纸。
论古往、英雄斗智。
在当时、唤做功名,到此尽成闲气。
芏为行客,死乃归人,世同驿邸。
十步九计。
空捞攘,谩儿戏。
忍都将、有限光阴萦绊,趁逐无穷天地。
我真须、跳出樊笼,做个俏底。
苹汀蓼岸荻花洲。
占断清秋。
五湖景物供心眼,几曾有、一点闲愁。
梦里翩翩胡蝶,觉来叶叶渔舟。
谢郎随分总优游。
信任沉浮。
恬然云水无贪吝,笑分缠、骑鹤扬州。
只恐丹青妙笔,写传难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