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门蔼徒众,几人得称贤。
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
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
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
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
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
圣门蔼徒众,几人得称贤。
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
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
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
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
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儒家学派中尊师重道、追求道德完善的画面。"圣门蔼徒众"开篇即赞美儒家门庭氛围深厚,众多弟子聚集其中。然而,能被称为贤良者实属难得,暗示了道德修养的高要求。"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进一步赞美那些品行如玉、遵循师训的人,他们的德行如同源头活水般深远。
诗中通过"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的场景,展现了学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学问的决心,即使面对寒冷和饥饿,也依然坚持在田野间研读经典。"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表达了他们对真理的热爱,认为最高的道理就在眼前,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最后两句"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运用了道教的隐喻,表示真正的贤者无需借助外物,只需内在修为,就能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仿佛地行也能成仙。"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则暗示寻找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如同寻找珍贵的药剂,而赤泉可能象征着修炼的终点或理想之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儒家学者的高尚品德和对至道的追求,同时也融入了道家的超脱思想,体现了宋代理学与道教交融的特点。
清秋访林馆,寒碧凝瑶风。
冷入琅玕聚,凉生琛玉丛。
枝枝撑明月,叶叶起清风。
朝云挂馀翠,夕照摇残红。
断鸦噪方宿,鸣凤栖复冲。
扶疏玉梵府,析蔌水晶宫。
露花滴翡翠,烟絮缠蛟龙。
万竿响笙竽,一林撼丝桐。
饮罢身欲蜕,联镳翔太空。
嘲弄春晴禽斗语,揄扬风色柳摇丝。
麦苗含穗枇杷熟,却似江南四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