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钗银压鬓鸦,围腰群捉木绵花。
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
短短钗银压鬓鸦,围腰群捉木绵花。
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乡村中的生活情境,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
首句“短短钗银压鬓鸦”,以“钗”、“银”、“鬓鸦”三个意象,生动地勾勒出女子佩戴首饰的场景,同时“短”字暗示了女子的朴素与节俭。银钗轻轻压在发间,仿佛是她身份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写照。“压鬓鸦”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发型的状态,既体现了她的日常打扮,也暗含了对生活的适应与接受。
第二句“围腰群捉木绵花”,进一步展示了女子的生活细节。她身着围腰,忙碌于捕捉木棉花朵,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她的勤劳,也反映了乡村生活中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劳作方式。木棉花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衣物,因此这一行为也间接揭示了女子的纺织技艺和家庭经济的来源。
接下来的“莫嫌村坞行人少”,则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女子所处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这句话看似是对他人可能产生的疑问或偏见的回答,实则蕴含了对女子独立自主生活的尊重与认同。它强调了女子所在村庄的宁静与简单,并暗示了她可能面对的孤独或外界的不理解。
最后一句“夫婿经商不在家”,直接点明了女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背景——丈夫外出经商。这一信息不仅解释了前文女子独自劳作的原因,也透露了家庭经济的支撑点。同时,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即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如何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她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展现的坚韧与独立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乡村生活中的日常状态、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角色,同时也反映了明代乡村社会的某些特征。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哲理,是了解古代乡村生活和女性角色的一个窗口。
西山有鸟,其状如乌。名曰精卫,其名自呼。
精卫堙海,不堙不止。问谁之报,云帝之子。
帝子女娃,往游不还。精卫求之,不敢有安。
海流不改,汝堙不迁。嗟哉精卫,志则可怜。
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
老人宴居,审吾之学。惟时友朋,日就雕琢。
圣言甚微,吾意则近。近以识微,退或有进。
三年于曹,惟罪之恐。人虽甚厌,子亦不勇。
舒舒其云,沄沄其水。子不与归,而曰有以。
豕羊在牢,刍秣之恋。烹庖及之,抑又谁怨。
予学日远,子道日疏。有愧精卫,其谁与居。
精卫之飞,不必戾天。子之不如,宁有智焉。
惟作与否,愚智之择。小人作诗,惟一劝百。
《精卫诗》【宋·吕本中】西山有鸟,其状如乌。名曰精卫,其名自呼。精卫堙海,不堙不止。问谁之报,云帝之子。帝子女娃,往游不还。精卫求之,不敢有安。海流不改,汝堙不迁。嗟哉精卫,志则可怜。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老人宴居,审吾之学。惟时友朋,日就雕琢。圣言甚微,吾意则近。近以识微,退或有进。三年于曹,惟罪之恐。人虽甚厌,子亦不勇。舒舒其云,沄沄其水。子不与归,而曰有以。豕羊在牢,刍秣之恋。烹庖及之,抑又谁怨。予学日远,子道日疏。有愧精卫,其谁与居。精卫之飞,不必戾天。子之不如,宁有智焉。惟作与否,愚智之择。小人作诗,惟一劝百。
https://shici.929r.com/shici/xRbq1qI.html
人物江东第一流,天衢阔步纵骅骝。
弹冠事主俱青绂,握手论交到白头。
照世词华窥贾马,致君事业拟伊周。
平生自谓孔北海,晚节欲为陈太丘。
危行危言逢有道,一生一死见交游。
自怜罪大无归日,哭送松门叹莫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