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二法,了无实相。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化缘之迹,皆可考验。
一切声音,当以眼听。俱不相参,以本寂静。
要如菩萨,色相对现。何以必之,我有大愿。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化缘之迹,皆可考验。
一切声音,当以眼听。俱不相参,以本寂静。
要如菩萨,色相对现。何以必之,我有大愿。
这首诗《无为山十生观音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诗中探讨了生死、现实与幻象、以及修行者与菩萨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开篇即点明生死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心中的幻觉。接着,“世骇异之,堕颠倒想”指出世人对于生死的恐惧和疑惑,往往陷入错误的观念之中。而“公独不然,十生一念”则强调了诗人自己对于生死的超越,认为每一生都只有一念之差,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化缘之迹,皆可考验”表明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的重视,认为每一次的修行经历都是检验内心的真实途径。“一切声音,当以眼听”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强调了内心的观察力,而非仅仅依赖于耳朵。
“俱不相参,以本寂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喧嚣无关,真正的寂静来自于内心的自我观照。“要如菩萨,色相对现”表达了诗人希望达到如同菩萨般,无论面对何种情境都能保持慈悲与智慧的态度。
最后,“何以必之,我有大愿”则揭示了诗人追求的目标,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行,实现内心的升华与解脱,拥有宏大的愿望。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修行和佛法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
浚沼植菱芡,围以陂与塘。
澄流深且阔,鳞属恣潜藏。
在渊日以久,美恶类繁昌。
一朝事搜捕,欲去其莠稂。
惟此鳢鰋种,如彼兽中狼。
君子所不食,太液安可容。
况食其比伦,鲤鲫胥被戕。
独恨顽恶流,偏足趋避方。
网罶既难获,竿丝亦弗上。
有人谓余言,鱼居水中央。
截源涸其波,彼丑安逃亡。
依策试为之,重施堤与防。
鳢鰋伏污泥,所陈鲨鲢鲂。
是谓思去恶,反为善类殃。
世事有如此,对之增慨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