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哭殉难十公用前韵·其七职方元升成公》
《哭殉难十公用前韵·其七职方元升成公》全文
明 / 刘宗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饱历风霜心骨寒,馀生返国事辛酸。

六师不借郎官箸,一剑应加司马盘。

哭拜鼎湖攀莫逮,魂依泉路体方安。

时人早识杨忠悯,百鍊成钢仿佛般。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刘宗周所作的《哭殉难十公用前韵(其七)职方元升成公》中的第七首。诗中表达了对殉难者的深切哀悼与敬仰之情。

首句“饱历风霜心骨寒”,生动描绘了殉难者在艰难困苦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霜考验,内心和身体都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接着,“馀生返国事辛酸”则点明了他们返回国家后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痛苦,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六师不借郎官箸,一剑应加司马盘”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殉难者在国家危难之际,即使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也依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对抗强敌的决心和勇气。这里“六师”可能暗指军队,“郎官箸”、“司马盘”则是比喻朝廷的支持或权力。

“哭拜鼎湖攀莫逮,魂依泉路体方安”两句,进一步抒发了对殉难者的哀悼之情。鼎湖,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这里用来象征殉难者英灵的归宿;“攀莫逮”表达了无法追随英灵的遗憾;“魂依泉路”则寄托了对殉难者灵魂的慰藉,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

最后,“时人早识杨忠悯,百鍊成钢仿佛般”两句,赞扬了殉难者如同杨忠悯一般,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德将被世人铭记,如同钢铁经过百炼而成,更加坚不可摧。这不仅是对殉难者的赞美,也是对他们精神力量的肯定和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殉难者的崇高敬意和深刻哀思,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作者介绍
刘宗周

刘宗周
朝代:明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杂诗七首·其二

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

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

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

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

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

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洟。

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

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

载鬼且张弧,今昔多然疑。

道路既阻修,魂魄竟长辞。

我非念骨肉,岂更为情痴。

落叶随风飘,故株终不移。

黄河亦易竭,水流难向西。

寒日沉东溟,濯魄乃逾辉。

桑榆盼初景,聊为一登台。

(0)

永泰寺挽宥上人

年来几度得招寻,拟结茆茨共息心。

雨过密林怜旧约,月明翛竹想閒吟。

鹤归似响云中锡,人去空留壁上琴。

石火电光非久燄,秪应遗恨暮云深。

(0)

斗草辞和黎美周

砌下罗裙湿露香,芳茎时复罥衣裳。

小姨只斗忘忧草,那识怀中有断肠。

(0)

双声曲寄孟阳·其二

隔纸屏风画紫骊,与卿得见实难期。

一剂黄蘖兼红豆,苦杀相思只为伊。

(0)

绣花蝶寄孟阳

一幅鲛绡万转丝,入欢怀袖莫教离。

绣成醉蝶迷香意,似尔痴魂梦到时。

(0)

宝安寄彭孟阳

有梦花前点酒筹,觉来深院闭风流。

人间只恨桃源路,不道桃源人更愁。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王冕 李攀龙 宋褧 陈宝琛 高启 李昌祺 赵抃 韦骧 白玉蟾 赵熙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