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誇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誇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初一日游览平山堂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与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追思。
首联“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开篇即以轻盈的画舫在邗江水畔缓缓移动的场景起笔,引出诗人对六一(可能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重游此地的思绪,营造了一种怀旧与追忆的氛围。
颔联“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通过“叶色”与“花光”的对比,生动描绘了从春天到夏天的自然变迁。夏日的树叶茂密浓荫,迎接新的季节;而昨日的花朵则以灿烂的光芒送别春天,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循环。
颈联“巧法底须誇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这一联转而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诗人认为,自然界中的规律无需刻意夸耀或追求,如水流自激,顺应自然。同时,表达了对淳朴风气的向往,以及对于过去行为的反思与愧疚,暗示了对传统美德的重视。
尾联“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江南的山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追求,更是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诗人希望社会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不仅风景宜人,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对淳朴风气的向往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切,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缀蜡为花荆作枝,列为梅种自何时。
诗多草木初无与,贤比兰荃又见遗。
祇道品题终不遇,岂期坡谷解相知。
却怜二士空齐鲁,不及西都讲盛仪。
梅蕊何曾见,诗筒已再开。
如怜今岁尽,唤起好春来。
咫尺花当动,侵寻老故催。
不知荣悴阅,更得几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