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荒凉寺庙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自己的凄清与孤独之感。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开篇即以荒废的寺院和古老的江边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物是人非、静谧而又有些许萧索的场景。莓苔覆盖大地,不见尘土,这不仅形容了环境的清幽,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淡漠。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接下来诗人笔触转向寺内的长廊,落叶纷飞,加之寒冷的细雨,更显得四周异常寂静,没有任何行人的踪迹。这段景象不仅描绘了秋日的萧瑟,也让人感受到一丝凄凉。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这里写到了寺中栗树的果实因未成熟而坠落,而寺中的僧侣则是形容他们生活的贫困,连骨头都显得单薄无力。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鲜明对照。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诗人在此表现出一种寻找而不得、孤独无伴的感慨。连续使用“行”字,不仅加重了动作的频率,也强化了这种寻求与失望的情绪。而最后的“孤坐”,则是对前述一切环境和心境的一个总结,表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独自一人静坐,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沉、细腻的情感和生动、鲜活的景象描写,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孤独无伴的深刻体验。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投射,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幅秋末寺院的凄美画卷。
地坼天崩桂树林,金枝玉叶痛森森。
衣冠雨绝支祈锁,阊阖风凄纣绝阴。
丑虏贯盈知有日,鬼神助虐果何心?
贼臣万古无伦匹,缕切挥刀候斧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