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琴欲隐去,杖策访幽潜。
青溪无限曲,丹障几重帘。
水声全绕砌,树影半横檐。
甑尘炊暂拂,炉香尽更添。
短茅新缚荐,细藋始编檐。
写咒桃为板,题经竹作签。
紫文千岁蝠,丹书五月蟾。
三山今近远,飞路幸相兼。
抱琴欲隐去,杖策访幽潜。
青溪无限曲,丹障几重帘。
水声全绕砌,树影半横檐。
甑尘炊暂拂,炉香尽更添。
短茅新缚荐,细藋始编檐。
写咒桃为板,题经竹作签。
紫文千岁蝠,丹书五月蟾。
三山今近远,飞路幸相兼。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隐士苗道士山居的场景,充满了隐逸与自然的韵味。首句“抱琴欲隐去,杖策访幽潜”便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手持琴,携杖而行,意在寻找一处隐秘之地,表达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
“青溪无限曲,丹障几重帘”两句,以青溪的蜿蜒曲折和丹障(可能指山峦)的层层叠叠,营造出一种幽静深邃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一同踏入了这神秘的山居世界。
“水声全绕砌,树影半横檐”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居周围的自然景观,流水潺潺,树影斑驳,生动地展现了山间清新的气息和宁静的环境。
“甑尘炊暂拂,炉香尽更添”两句通过炊烟和炉香的细节,不仅表现了生活气息,也暗示了隐居生活的简朴与淡泊。
后半部分“短茅新缚荐,细藋始编檐。写咒桃为板,题经竹作签。紫文千岁蝠,丹书五月蟾”则详细描述了山居内景,从屋檐的编造到室内装饰,再到宗教仪式的准备,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对自然与超自然元素的融合。
“三山今近远,飞路幸相兼”最后两句,诗人思考着三山(传说中的仙山)的距离,表达了对仙道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对与世隔绝、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学意味的隐居生活图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梦尾灯红,情边水绿,断肠又是兰舟。
消几帆风,离人吹下西洲。
春波依旧鸳鸯路,甚孤眠、占断闲鸥。
慢回头、翠被天涯,冷了香篝。
销魂不是长亭怨,是深盟玉镜,款语银钩。
小叠吟笺,匆匆著得多愁。
阑干腻雨还应在,怕朝来、梨苑成秋。
等闲休、团扇圆时,何处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