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挢日暮。见枝枝柽柳,细含烟雾。
缫不成丝,画不成眉,飘又不成飞絮。
纤条漫系游人马,已弱到、可怜人处。
耶更堪、小盎移来,谙尽疏窗霏雨。
为着三春名字,想三眠三起,汉苑愁绪。
各种凄迷、越样娇柔,遮断章台情路。
今番才称观音号,伴清静、炉香一炷。
缀芳璎、紫竹林边,琐碎珠花长吐。
河挢日暮。见枝枝柽柳,细含烟雾。
缫不成丝,画不成眉,飘又不成飞絮。
纤条漫系游人马,已弱到、可怜人处。
耶更堪、小盎移来,谙尽疏窗霏雨。
为着三春名字,想三眠三起,汉苑愁绪。
各种凄迷、越样娇柔,遮断章台情路。
今番才称观音号,伴清静、炉香一炷。
缀芳璎、紫竹林边,琐碎珠花长吐。
这首诗《疏影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奕绘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晚景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柳树在黄昏时分的形态与情感。
诗中以“河桥日暮”开篇,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诗人运用一系列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柳树比作细含烟雾的枝条,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在烟雾中的朦胧美。进一步,通过“缫不成丝,画不成眉,飘又不成飞絮”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柳树的柔弱与轻盈,也暗示了其命运的无常与脆弱。
“纤条漫系游人马,已弱到、可怜人处。”这两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柳条轻轻缠绕游人的马匹,表达了对柳树纤弱之美的怜惜之情。随后,“耶更堪、小盎移来,谙尽疏窗霏雨。”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小盎(可能指水壶或容器)的移动,象征着柳树在风雨中的无助与承受。
接下来的“为着三春名字,想三眠三起,汉苑愁绪。”几句,诗人借柳树的生长习性,即“三眠三起”,以及它与汉苑(古代园林)的联系,表达了对柳树在春天里生长与凋零的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愁绪。这里,柳树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最后,“各种凄迷、越样娇柔,遮断章台情路。”通过对比柳树的凄迷与娇柔,以及它如何阻断了通往章台(可能象征某种情感或理想的路径)的情路,进一步强化了柳树在诗人心中所承载的情感深度。
“今番才称观音号,伴清静、炉香一炷。”这两句诗中,诗人将柳树与观音(佛教中的菩萨)相联系,赋予了柳树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在清静的环境中,柳树作为伴侣,与炉香一同营造出的宁静氛围。
“缀芳璎、紫竹林边,琐碎珠花长吐。”结尾部分,诗人以“芳璎”(可能指珠宝或装饰品)点缀于紫竹林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画面,同时“琐碎珠花长吐”则寓意着柳树在紫竹林中不断绽放,展现出其生命力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情感与自然之间深刻关联的思考与感悟。